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央视网 > 青少台 > CNTV幼儿健康首页

博士生导师许卓娅:谈儿童心理成长

发布时间: 2013年09月27日 12:47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手机看新闻

青少栏目 >> 点击看直播


壁纸推荐
游戏推荐

原标题:

  "己所不预,勿施于人",其原意是要人们理解他人与自己有着相同的需要,并要像善待自己的需要那样善待他人的需要。过去,人们总以为这句话是指向道德成长的。而今天,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了它对心理成长的意义。

  心理成长当然是离不开认知和情感的。幼儿要获得对这句话真实含义的理解并接纳它成为自己的一个处事信条,需要相当漫长的成长过程,而其中也绝少不了良好教育的支持。心理学家认为,幼儿在这方面的成长可以从两条线索来看:一是对"需要"(包括各种层次、各种性质的需要)本身认识能力的成长;二是对与需要有关的各种人际关系和人、物关系认识能力的成长。

  幼儿刚出生时,绝大部分需要都是生理性的。以后他们才会慢慢发现自己所需要的不仅仅是食物、衣被和屁股干爽的感觉。他们还会慢慢发现自己有时候更在意周围人的关注和母亲的离去。再大一些,他们还会发现自己有与同龄伙伴玩耍和探索、学习的需要,甚至还会因一片树叶、一抹朝阳的失去而引发出新的需要。更大一些,他们还将认识到:冒险、奉献、牺牲行为也是追求需要满足的具体行动。人类个体对需要的认识正是这样一步一步走向更丰富、更复杂和更高尚的境界的。

  幼儿刚出生时,连胳膊腿是不是自己的也弄不清楚。以后,他们不但会逐步弄清这一点,而且还会逐步发现其他并不"长在"自己身上的东西也还是能够以某种方式属于自己的。从这时候起,幼儿开始发展起一个以自己的需要为中心的"心理王国"。在这个王国中,所有的外界事物,包括周围的其他人,都是以某种方式属于自己的。直到幼儿能够认识到:周围其他人甚至其它事物同样有权拥有世界上的一切,并能从感情上认可这一事实时,幼儿才有可能发展起对他人需要的更为完善的理解力。

  那么,怎样培养幼儿对他人需要的理解力呢?儿童教育与心理学家普遍认为"移情训练"是最自然有效地帮助幼小儿童发展这种能力的教育手段。因为,早期儿童是"泛灵论者",他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都会自然地把周围许多事物看作是和自己一样有生命和有情感的。如一位4岁的幼儿看见一条垂挂在椅背上的毛巾,就对他爸爸说:"看,毛巾它累了!"一位妈妈指着被踩倒的野花对她3岁的孩子说:"小花被你踩疼了,快去把它扶起来,摸摸它,再向它说声对不起!"那位幼儿马上就跑过去对野花做了那些事……

  在早期,这种泛灵化的、将心比心的、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教育对话",一直被认为是相当有效。

  但是,还有一种同样很有价值的教育对话,在当今的教育交流中,常常被父母忽略,这就是"表白(或申明)"。我们的许多父母、老师一直"含辛茹苦"、"默默奉献",而在深层次上换来的却是――子女、学生对长辈需要缺失的忽略,以及对长辈为他们所做牺牲和奉献的"视而不见"或"不予珍视"。其实,父母和老师完全可以并应该"平等地"向孩子表白自己的需要和自己的需要与孩子的需要的冲突,为满足孩子的需要自己所需做出的牺牲以及自己最终做出选择的理由(包括不予孩子满足的理由)。因为,父母和老师是幼儿最初成长过程中与他们最接近的的人,最有教育意识的人和承担了更多教育责任的人。只有父母和老师的"表白"才最有利于幼儿尽早获得对他人需要的真实体验和理解。

  在这里我们所谈的理解力已经带有较强的感情成份了,即:不是能不能理解的问题,而是会不会想到应该去理解和愿不愿意去理解的问题。

  最后,还需要进一步强调的是,随着幼儿的成长,他们将必然会面临日益复杂的认识和理解他人需要的挑战:只有在"知己知彼"的水平上,才可能自由地、可持续发展地与人际环境和自然环境共生共存、共同发展。当然,幼儿还应该逐步认识和理解到:人们的需要有高级和低级之分;有正当和不正当之分;还有能否有得到满足的机会之分。如果忽略了这一层面的教育,幼儿也将无法面对一个真实的世界。

  所以,我们说:幼儿对于他人需要的理解力的成长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生态性的过程,父母必须用可持续发展的态度和方法来认真加以对待。

作者简介:

许卓娅 许卓娅  女,1951年出生于中国南京,祖籍中国澳门。现任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研究所所长兼学前教育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1988年获教育学硕士学位。1996-1997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堪萨斯大学进修一年,多次赴香港、马来西亚、美国参加学术会议和讲学。

  主要研究方向为:儿童的音乐发展与音乐教育(含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以及教学工艺学各层面的研究);儿童的身体发展、与体育(特别是舞蹈教育);幼儿园集体教育情境中的学习与教学的心理学问题;现实社会中我国儿童与教师的人格健康问题与教育问题;儿童以及成人的类比思维、灵感思维发展研究;教育研究以及教育研究的教学问题;幼儿园课程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主持省级以上课题《幼儿园音乐教学的心理学研究》等4项,出版《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等专著、教材近20种,发表论文《再论音乐与音乐的人本价值》等近200篇。教学与研究成果获江苏省人文社科三等奖、教育部优秀教育改革成果二等奖、江苏省教育厅优秀教育改革成果树勋奖一等奖、国家新闻出版署优秀教育音像制品二等奖。

 

channelId 1 1 1

搜索更多 博士生导师 许卓娅 的新闻

860010-112206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