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 > 青少台 > 首页

诺贝尔奖与教育之道

发布时间: 2014年10月10日 15:52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 中国教育报 | 手机看新闻

青少栏目 >> 点击看直播


壁纸推荐
游戏推荐

原标题:

  当本该放松身心、开阔视野的假期被没完没了的功课所填满,当学校一心想着如何提高孩子的考试分数,我们不仅失去了当下的诺贝尔奖,也失去了未来的诺贝尔奖。

  ■张贵勇

  本周最吸引眼球的事件,莫过于诺贝尔奖的陆续揭晓。

  尽管评奖标准、获奖人选受到不同程度的争议,但诺贝尔奖的意义在于向科学家致敬,它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教育的得失。

  谈及为何走上科学之路,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下村修说:“我做研究不是为了应用或其他任何利益,只是想弄明白水母为什么会发光。”应该说,对周围世界保持一颗好奇心,从兴趣出发追问“为什么”,是众多诺贝尔奖获得者给予我们的深刻启示。

  相对而言,我国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庭,对学生兴趣的尊重、对孩子情商的关注与培养,还远远不够,甚至在不同程度地忽视、抹杀了他们的好奇心。中国新闻网就报道了“十一”假期新疆乌鲁木齐中小学生忙于补课的现状。记者在该市某中学了解到,今年“十一”黄金周学校1、2、3日以及5日(古尔邦节)放假,其他时间部分班级正常上课。中国之声《新闻纵横》也报道了多地学校利用假期大肆补课,学生的假日截止到10月3日。

  当本该放松身心、开阔视野的假期被没完没了的功课所填满,当孩子走进大自然和探索世界的权利被剥夺,当学校一心想着如何提高孩子的考试分数,我们不仅失去了当下的诺贝尔奖,也失去了未来的诺贝尔奖。

  或许获得诺贝尔奖不能说明一切,但撇开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富强、人类的进步不谈,诺贝尔奖这颗科学皇冠上的明珠恰恰是对个人成就的极好认可,是个人之于世界的价值的生动体现。这也反映着教育的目的所在,即最大限度地激发潜能,成就人以及成就幸福的人。

  我们真的需要停下来反思,是否走在正确的教育方向上,是否在育人的道路上南辕北辙。

  近日,近百名学龄前儿童的家长汇集到北京某早教公司门口,只见大门紧锁,人去楼空,这些家长为孩子预购的早教课程打了水漂。市民侯女士表示,“还有80个课时,孩子突然就没法上了,我交的1万块钱学费也拿不到。”损失大笔学费固然让人同情,但笔者疑惑的是,让孩子参加那么多学时的课程真的有必要吗?家长是尊重孩子的天性,还是越俎代庖,粗暴地包办了孩子的童年?

  从现实来看,还是以后者居多。过于急切的拔苗助长之心,过于功利的望子成龙期待,使许多家长不惜花费重金,不惜花费大量时间,去塑造“天才儿童”,去培养“时代精英”。殊不知,真正的天才和科学巨匠,没有一个是背着沉甸甸的书包从早教机构、从补习班里走出来的,他们更多的是在充满乐趣的探险与阅读中享受童年,一直未停止内心的思考与发问。

  真正的教育从来不是把一群孩子都培养成精英,不是鼓励相互竞争。有人指出,现在的学生们太相信成功才是最重要的事情,而不知道生活并不应该是一架通向成功的梯子。生活不是这样清晰而直接的,它更像是一片夜里的森林,为了走出森林只能一起合作,并从合作之中体味生活的意义。这才是教育中最有价值的东西,才是学校和家庭最应去塑造、去培养孩子的着力点,才是一个人最应具备的品质。遗憾的是,许多学校和家庭背离了教育的本原,过早让孩子去追求所谓的成功,成为所谓的精英。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施一公曾说过:“当你以就业、挣钱为价值观的时候,我觉得这样的教育很失败。连我培养的最好的学生都说,‘老板,我毕业后想去金融公司。’如果所有的精英都往就业方向走的话,我认为这样的国家会出问题。”

  而走上教育的正道,不妨循着诺贝尔奖获得者走过的足迹,一窥真正的教育的源头。在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小柴昌俊看来,他最难忘的就是小时候在学校后山与同学追逐赛跑、拔农家蔬菜、肆意玩耍的那段时光,童年的快乐生活极大影响了他的科研事业。所以,成就孩子,不妨从守护童年、从呵护那颗好奇心开始。

channelId 1 1 1

搜索更多 的新闻

860010-112206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