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字母查找动画片 更多

“文化郑和”:中国与东南亚共同的历史记忆

发布时间:2011年01月25日 10:57 | 来源: 少儿台

  记者日前从前来福建参加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系列活动的代表中获悉,为了纪念郑和,马六甲华侨特地从“中国石雕之乡”福建惠安定制了一尊高约2米的郑和石雕像,并运至马六甲三宝山,以供游人瞻仰。

  北京大学的孔远志教授近年来先后访问了印尼、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和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实地考察了当地与郑和有关的寺庙,搜集了大量有关郑和的故事和传说。据孔远志介绍,目前在东南亚各国,较为著名的郑和寺庙有14座,相关传说有几十个。此外,与郑和有关的地方还有印尼三宝垄的三宝洞、三宝墩、三宝井、三宝河和三宝圣碑,茂物的三宝井,邦加岛的“郑和脚印”,马来西亚马六甲的三宝山、三宝井与郑和将军路,槟城和登嘉楼的“郑和脚印”,沙拉越古晋的郑和元帅路,泰国的郑和塔、三宝港和三宝佛公,斯里兰卡的郑和桥……等等。“把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加以神化,是华人传统信仰的一个突出体现。”孔远志指出,“传说中谈到的郑和在海外的影响时,都突出、甚至夸大了郑和个人的作用。实际上,它反映了郑和船队、尤其是数百年来中国移民将当时中国先进的文化介绍给南洋的事实。”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研究员李庆新也指出,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部门陆续在福建、广东等地发现了一些“郑和崇拜”遗物,影响较大。中外学者研究显示,目前,从中国东南沿海到东南亚各国的环南中国海区域,存在着一个以华人社会为依托、大体相同的郑和崇拜现象。它已经成为中华文化异地生根的文化象征。福建师大徐心希教授认为,从郑和下西洋开始,中国通向南洋各国以及中亚乃至东非的坚冰已经打破,航向已经开通,并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向海外移民的新高潮。这些早期的华侨华人与所在国人民友好相处,互相帮助,推动了所在国经济与文化的蓬勃发展。鉴于郑和所做出的伟大贡献,人们将其尊从为神,是符合人类学的一般原理的。也正是基于这个深沉的历史积淀,东南亚许多地方至今仍流传着许多有关郑和的传说,当地人民将郑和奉若神明,为之建庙奉祀且600年香火旺盛,持续不衰。“历经600年来的历史变迁和文化积淀,在中国和当年郑和下西洋远航船队主要经过的东南亚地区,已经形成了两个郑和:一个是中国历史范畴的郑和,一个是存在于东南亚历史记忆中的文化范畴的郑和。”厦门大学副教授曾玲指出,“东南亚视野中的郑和,虽然是以中国明代的郑和为基础,但却是由包括华人、马来人、印度人等在内的东南亚各族群,以当地文献、宗教仪式、神话传说和社会民俗等方式,诠释的一个他们所认同的‘文化郑和’。”

  据曾玲介绍,在东南亚地区,有许多在中国典籍里未见记载的关于郑和的资料和传说。这些文献除了中文以外,大多以马来文、英文、印尼文、荷兰文等写成。例如成书于1615年马来文学经典名著《马来纪年》,就记载了未见于中国文献的郑和护送明朝汉宝丽公主和五百名随员和亲马六甲苏丹满速沙的故事。一直到今天,这个歌颂华人与马来民族和睦相处、友好交往的美好故事还一再被马来人和华人艺术家当成艺术创作的素材,搬上戏剧和歌剧舞台。2004年为了庆祝马中建交三十周年,吉隆坡皇宫戏剧院就隆重上演了采用华巫双语的大型歌舞剧《汉宝丽》。

  在泰国,有关郑和的庙宇则呈现出佛教化的特征。泰国古王都大城府的三宝公庙,泰名为帕南车寺,原是一座佛教的庙宇,郑和第二次和第三次下西洋时,曾两次访问此地。为了纪念郑和,早在1617年之前,当地就将它改为“三宝公庙”,成为一座以佛事祭拜郑和、以佛像代替郑和形象的庙宇。

  在东南亚有关传说中,郑和被赋予许多超自然的神力。在泰国、印尼、马来西亚等地,就流传着不同版本的郑和诞辰日或抵达日的传说,并举行不同形式的宗教仪式和庆祝活动。这些仪式和庆典在历史的演化中,已经逐渐延续下来成为当地的习俗。

  “显然,‘郑和崇拜’并非形成于中国本土,这里的‘郑和’是由包括华人在内的东南亚各族群共同造就出来的神明。”曾玲说,“在郑和下西洋主要经过的东南亚地区,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当地各族群对郑和的热爱与崇敬,已经发展成为今天东南亚文化的一个特色。这种跨越600年的历史文化长廊而沉淀下来的有关郑和的历史记忆,已衍化成一种文化象征,它所代表和体现的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所实践和追求的国与国之间睦邻友好、和平外交、不同宗教与文化族群之间相互接纳、和谐相处、互动融合以及积极进取、不畏艰险的普世价值。这些人文价值不仅是郑和留给世界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于今天加强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和平友好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记者 王凡凡)

责编:史海

登录 | 注册 我要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验证码?点击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