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字母查找动画片 更多

郑和宝船是不是万吨级

发布时间:2011年01月24日 11:11 | 来源: 少儿台

郑和七下西洋回国后不久,中国开始了长达300多年的海禁,郑和及所率官兵驾乘的船是拆解了,还是停在港湾中朽毁了,无从考证.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船队的任何实物考古发现,现有文献中关于船只的技术描述也是语焉不详.那么郑和大号宝船是万吨级船的记载可信吗?中国造船师在明朝时有没有这种技术水平?笔者带着这样的疑问走访了多位造船界、史学界的专家.

明成祖朱棣一生文治武功所留下的恢宏巨制至今多有实物可供观瞻,如紫禁城、永乐大钟等等,但自永乐三年(1405年)起派郑和六下西洋的航海盛事却无踪可寻了.郑和率两万七千余名官兵所驾乘的庞大“特混舰队”究竟包含哪些船型?中国古代造船业的巅峰之作——郑和乘坐的大号宝船是否如文献所记载“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按此尺度计算,该船排水量当在15000吨左右)?到目前为止,这两大问题史学界和造船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

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即第七次)由朱棣的孙子明宣宗朱瞻基于宣德六年(1431年)下令起航,此次远航归来后,船队再也没有起锚,郑和航海图等官方文档也在朝廷中关于下西洋的是非之争中,被当时的兵部尚书刘大夏焚毁.郑和宝船从此笼上了近600年的历史迷雾.

郑和七下西洋回国后不久,中国开始了长达300多年的海禁,郑和及所率官兵驾乘的船是拆解了,还是停在港湾中朽毁了,无从考证.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船队的任何实物考古发现,现有文献中关于船只的技术描述也是语焉不详.那么郑和大号宝船是万吨级船的记载可信吗?中国造船师在明朝时有没有这种技术水平?笔者带着这样的疑问走访了多位造船界、史学界的专家.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金秋鹏先生在翻阅中国美术史资料时,发现了《天妃经》卷首插图,据考证是郑和时代的一位僧人绘制的郑和下西洋图,其中有宝船的形象

海军装技部原部长郑明少将,是一位学者型的军人,多年前开始追踪研究郑和及其宝船在中华海洋史上的贡献,现在还在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复原仿造郑和宝船而积极奔走.他说:根据文献资料和对已出土的宋、元、明三个时代的古船的研究,完全可以推想出郑和宝船的结构.1982年至1985年间,我国为纪念郑和下西洋580周年曾由中国航海学会组织过研究制作郑和宝船模型,该模型为9桅12帆的福船(建造于福建的古船,尖底,适于深海航行)模型,有相当一批专家认为这个模型较符合文献对大号宝船的描述,现在海内外陈列的郑和宝船多是这种模型.

1999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金秋鹏先生在翻阅中国美术史资料时,偶然发现了《天妃经》卷首插图,据考证是郑和时代的一位僧人绘制的郑和下西洋图,其中有宝船的形象.南京静海寺还曾发现一块残碑,上面可辨认的有100多字:“永乐三年将领官军乘驾两千料海船并八橹船……”海军工程大学教授唐志拔据此提出了复原2000料(约1000吨级)宝船的方案.

郑明说,郑和舟师有大小不同尺度的宝船,目前海内外仍有不少学者对大号宝船的大尺度存疑,唐志拔教授最新进一步明确的研究成果值得注意,且已受到了船史界很多专家的肯定.因此研制大号、中号两种不同尺度的船模不仅可行,而且比较切合实际,没必要在史料、文物发掘不够完备的情况下,彼此否定.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槱1962年在《中国造船发展简史》中写道:“郑和舰队的大宝船据传是‘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但是这个尺度很是可疑.”40年后,杨先生还是这个观点.他说:这么大的木帆船现在也造不出来,因为木材的强度造不出这么大的船,而且千吨级以上的木帆船也不好操纵.此外从明成祖下令到郑和出洋只有8个月时间,不可能新造大船.郑和宝船很可能是当时中国沿海的普通船,大小肯定比麦哲伦、哥伦布、达伽玛等西方航海家的船大,估计为三四百吨级.杨先生还认为:《明史》等文献引用的数据均来自一本名为《西洋记》的神怪小说,可信度不足.按那本小说的说法,那么大的船也是“凡人造不出来,要请鲁班师傅帮忙”.

记录郑和宝船尺度的文献大致有7种

中国船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造船史》作者席龙飞教授则认为:在没有新的考古成果前,不能否认文献,而且明朝建造万吨级的木帆船并非不可能,他和有关学者曾以浙江象山出土的明代古船的三层板设计为参照,计算出郑和宝船的结构强度、稳性是完全有保证的.

据席教授介绍,记录郑和宝船尺度的文献大致有7种:

首推清代张廷玉等编撰的《明史——郑和传》,其中写道:“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郑)和及侪王景弘等通史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以次遍历诸番国,造大舶,修四十四丈者六十二.”

第二种是《国榷》,编撰者谈迁自明天启元年(1621年)起动笔,至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完成,清代未刊行,以抄本传世,未经清人篡改.该书的记录为:宝船六十三艘,大者长四十四丈,阔一十八丈;次者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

第三种是郑和随行翻译马欢所写的《瀛涯胜览》,撰于永乐十四年(1416年),其卷首载:“宝船六十三号,大者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中者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

第四种是《三宝征彝集》,1983年该书的海内孤本被青年学者邱克发现于北京图书馆,仅证实了它是《瀛涯胜览》的早期抄本,而且其中记载的宝船尺度全用会计数码大写,排除了传抄中讹误的可能.

第五种为明末顾起元所著《客座赘语》,所载数字与前述几种文献一致.顾原籍江苏昆山,与四度随行下西洋并著有《星槎胜览》的费信是同乡.

第六种就是明末罗懋登所写的小说《西洋记》,成书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西洋记》虽为小说,但古今学者普遍认为对考订郑和宝船有学术价值.

第七种为《郑和家谱》,其中记载有“公和三使西洋”及“拔舡六十三号,大船长四十四丈,阔一十八丈;中船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

这七种文献记载的宝船尺度如此一致,可见是可信的.有学者提出:“经过了从唐代十八丈海船,到宋代三十丈神舟这样一个漫长的生产实践过程,在明初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宝船的出现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

在明朝全盛时期,其海军也许超过了历史上任何时期的亚洲国家,甚至超过了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乃至超过了所有欧洲国家海军的总和.

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第四卷写道:“明代文献中有关郑和船队旗舰的尺度,乍看似乎难以相信,但实际上丝毫不是‘奇谈‘.”“在明朝全盛时期,其海军也许超过了历史上任何时期的亚洲国家,甚至超过了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乃至超过了所有欧洲国家海军的总和.”

按文献记载的尺度,郑和宝船的长宽比约为2.466,体形肥宽,与俗语“长船短马”不符.对此席教授说:文献提到的几型船长宽比基本差不多,我国已出土的古代海船的长宽比也大都与这个数值相仿,所以也是可信的.

另据福州出土的明尺实物,一明尺相当于0.283米,那么郑和大号宝船的尺度可换算为,长125.652米,宽50.94米.据说拿破仑的旗舰是与此尺度相当的木帆船,现沉没在埃及亚历山大港.

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中国古船图谱》编撰者王冠倬说:已发现的明尺实物有好几种,但基本长度都在0.30米左右,这样文献记载的郑和大号宝船长度都在120米以上,排水量达15000吨以上.搞历史研究不能轻易否认、更改文献,要否认必须拿出可靠的证据.

我国汉代就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明太宗时也曾派宦官出海;元代时出现过“官本船”,即由政府出资造船,民间航海人出海贸易的制度;那么郑和大规模下西洋也是历史脉络的顺延.从造船工艺技术而言,宋代已出现三十丈的神舟,宋尺约为0.30米,那么明代造出大号宝船也不能轻易否定.

学术界对郑和大号宝船的尺度现在没有一致意见,按什么尺度仿制其模型也就成了问题.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在即,折中的做法是做一条船队中的代表船的模型.( 摘自2003年11月19日《北京青年报》)

责编:史海

登录 | 注册 我要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验证码?点击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