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字母查找动画片 更多

《姚氏族谱》引出大胆推测:郑和下西洋是为迎佛牙?

发布时间:2011年01月24日 11:07 | 来源: 少儿台

随着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的临近,国内郑和研究又有了新的进展。昨天,南京大学的历史学家潘群教授向记者披露了一条惊人发现:永乐皇帝的谋士重臣姚广孝曾经随同郑和下过一次西洋!潘群教授指出,这一发现对于研究郑和下西洋的真正使命具有极重要的价值!

姚广孝也曾下西洋

这个线索来自于姚广孝的第二十二代孙、在福建省人大工作的姚诗殷先生。而关于姚广孝下西洋的史料,就记录在姚家的族谱中。

记者拨通了姚诗殷先生的电话。姚先生告诉记者,他们的家中收藏有一本编纂于民国二十年(即1931年)的《姚氏族谱》,里面详细记载了姚广孝这一明代初年显赫人物的事迹:

“法名道衍,字师道,师灵应观道士席应真读书学道兼通兵机。友人宗泐举公往燕合赞襄靖难之师……(永乐)七年,合同中贵(指郑和)驾巨舰自福建之五虎门航大海西南抵达林邑(今越南南部),又自林邑正南行八昼夜抵满利加(马来西亚),由是而达西洋古里大国。”

这段话是说,永乐七年(1409年),姚广孝会同郑和一起下西洋,这是郑和第三次下西洋,这次下西洋的过程中,船队曾经到达过今天的越南、马来西亚、印度等地。

靖难之变姚广孝“论功第一”

那么,姚广孝究竟是何许人也?“姚广孝是朱棣王朝中最重要的智囊,可以把他称为朱棣的‘国师’!”潘教授说,《明史》记载,自从永乐年间,姚广孝被朱棣召到北平(即北京)之后,他就一直是朱棣最为倚重和信赖的谋士。朱棣发动“靖难之变”,推翻建文帝,自始至终都是姚广孝给他出谋划策,制定大政方针。朱棣即位之后,论功行赏,姚广孝排在所有功臣的第一位,“论功第一”!朱棣封姚广孝为资善大夫,太子少师,命令他监修《太祖实录》,与解缙共同纂修《永乐大典》。

永乐十六年,84岁的姚广孝去世,永乐帝朱棣亲自给他撰写了神道碑碑文。明代南京学者焦编纂的《献征录》中收录了这篇碑文。

生前被封极高官位,位极人臣,死后由皇帝亲自撰写碑文,从如此“待遇”中,可以看出姚广孝是永乐朝中“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

姚广孝远航是为了找建文?

那么,这样一个“国师”级重要人物,突然出现在郑和第三次下西洋的队伍中,究竟意味着什么?这其中又隐藏着怎样的历史真相?这引起了学者们的极大兴趣。

“姚广孝和郑和一起下西洋,足以说明船队执行的是一项极为重要却又万分保密的使命!”潘群教授指出,对于郑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历来众说纷纭。很多学者认为是为了寻找建文帝,比如,《明史》的《姚广孝传》、《胡濙传》、《郑和传》里都说:朱棣当上皇帝后,曾命人寻访建文帝下落,郑和下西洋就是为了“踪迹建文”。而姚广孝作为朱棣的心腹谋士,寻找建文帝的行动他是参与策划的,因此,这一则新发现的姚广孝也曾下西洋的史料,一定程度上说明郑和船队担负着寻找建文帝的使命。

而《罪惟录》、《江宁县志》等史料则证明,郑和在某次航海中曾经找到过建文帝,但他回朝复命时,隐瞒了这件事情。那么,作为朱棣国师的姚广孝知不知道此事?潘群说,这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考证。

下西洋可能是为了迎佛牙

姚广孝下西洋的史料给另一个关于郑和航海目的的假设也提供了佐证。潘教授说:在《大唐西域记》中,明人的注中有这样的记载:“皇帝遣中使太监郑和,奉香花往诣彼国(指锡兰,今斯里兰卡)供养……当就礼,请佛牙(传为释迦牟尼的牙齿,据说释迦牟尼遗体火化后,牙齿完整无损,称为佛牙舍利)至舟,灵异非常,光彩照耀……永乐九年七月初九至京师。皇帝命于皇城内庄严栴檀金刚宝座贮之……”永乐九年正是郑和第三次下西洋期间。

“姚广孝参与了第三次下西洋,迎回了佛牙,这说明第三次下西洋显然是朱棣事先计划好的,否则就不会派出姚广孝这样级别极高的官员。目的也很明确,那就是‘迎佛牙’!”有学者如是分析。至于朱棣为什么要派遣船队,不远万里从斯里兰卡迎回佛牙,更有学者指出,这是因为朱棣是篡建文帝的位上台的,他劳师动众迎回佛牙,一个主要用意可能是为了证明他的正统地位,平息民间的不满和反抗情绪。这种做法,前代的帝王就曾经用过。(于峰)

责编:史海

登录 | 注册 我要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验证码?点击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