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字母查找动画片 更多

追寻郑和史迹

发布时间:2011年01月24日 10:47 | 来源: 少儿台

马六甲 三保庙

在东南亚华侨聚居的不少地方,建有三保庙,奉祀“三保公”,这“三保公”就是明代七次出使西洋的三保太监郑和。

据《辞海》记载,明永乐三年(1405),明成祖遣内宫监太监郑和,与副使王景弘率水手、官、兵27800余人,乘坐“宝船”62艘,远航西洋,也到东南亚各国。

马六甲海峡在国际航运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历史上商贸十分繁盛。因此明代郑和七次下西洋,有五次在马六甲停留,故这里有郑和丰富的历史遗迹。

三保庙也叫保山庙、宝山亭,为纪念郑和访问马六甲而建。该庙采用了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红墙配琉璃瓦,富有浓厚的中国建筑风格,房顶飞檐描有彩龙戏珠图案;大门顶上,飞檐高翘;两扇大门也写中国吉祥对联:“国泰民安”“风调雨顺”。走进大门,在右边四方的石墩上,有一尊青石全身雕像,这就是我国明代著名航海家三保太监郑和,背着剑,形象威武庄严。

大连 “郑和”号军舰

“郑和”舰是我军第一艘具有环球航海能力的6000吨远洋训练舰,也是我军第一艘打破军舰以地域名命名的惯例,以伟大航海家郑和的名字命名的军舰。

“郑和”舰自1987年交付大连舰艇学院服役以来,已行程17万海哩,航迹遍布全国主要港口和世界30多个国家的海区、港口。其中三次代表人民海军出访:1989年访问美国夏威夷,1990年访问泰国,1993年沿郑和当年的航线访问南亚的泰国、孟加拉、巴基斯坦、印度四国。在1992年参加了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运送我军工兵大队到柬埔寨,曾越过180度子午线,为祖国和人民海军蠃得荣誉。

“郑和”号舰在首次出访美国时,珍珠港内军号齐鸣,礼炮震天,千百双蓝眼睛注视着以七次下西洋的郑和命名的中国军舰怎样靠码头。舰长刘永路对美国领航员说了句“我们自己靠!”语气带着中国军人的自信和尊严,庞大的“郑和”号稳稳当当地靠在珍珠港码头,美国同行们伸出大拇指,赞叹不已。一位记者现场报道:“中国军人以高超的技术和良好的军事素质,给挑剔的美国海军留下了深刻而美丽的第一印象”。

泉州 郑和堤

在福建泉州百崎回族乡,至今还保存着两条古老的海堤岸,村民称之为郑和堤。

“郑和堤”分为两条,一条长60多米,从百回族乡的斗门头村与埭上村西角相连;另一条长700多米,从埭上村西角连接至三台山麓的龙头山。

长堤边,是一片宽阔的大海,六百年前,郑和船队曾在泉州后渚港一带避风时就停泊在这里。据传,在三台山坳的磐石上留有一个靴底的印迹,俗称“仙脚迹”,遗憾的是在1966年兴建盐场时开山炸石而被炸掉了。但这“仙脚迹”与“郑和堤”却又蕴含着郑和与百崎回民的一段不解之缘。

当年郭仲远家族居住的埭上村,每逢涨潮时海水就漫到门前,生活在这里的百崎回民有诸多不便。郑和在此驻扎期间,在海滩上筑起了两条总长约三里的堤岸,既可截断滔滔

谁知农历八月半的大潮来势凶猛,直逼刚刚建好的大堤,几处尚未干涸的地方已溢入海水,堤岸岌岌可危。郑和看在眼里急在心中,面对着这滚滚涌来的波涛,他急得把脚一跺,自言自语地大声吼道:“难道这潮水还要再继续上涨吗?”

说来也怪,就他这么一跺,那磐石上居然留下了深深的靴印,而潮水一下退了一米左右,大堤终于保住了。此后,百崎回民对堤内的海滩进行改造,扩大了耕地面积,经过几年的土壤改良,使大片的盐碱地种上了庄稼。为纪念郑和的热情相助,百崎回民把这两条堤岸称作郑和堤。

云南 郑和公园

郑和公园,在滇池南岸晋宁县昆阳镇的月山,距昆明60公里。原名月山公园,因昆阳是郑和故里,其父马哈只墓又在月山上,故于1979年改为今名。

公园内主要景观有“望海楼”;高8.5米的郑和全身塑像;展示大量文献、实物、复制模型、图表等的郑和纪念馆;仿郑和7下西洋的大宝船而建的三保楼;被誉为云南碑刻第一林的郑和碑林共64块;郑和古里亭;以及郑和之父马哈只的陵墓。

南京 郑和墓

南京郑和墓位于牛首山南麓,南北长300米,东西宽60米,高约8米。墓按伊斯兰风格修建,整个墓形是“回”字形,墓前台阶有四组7层28级,寓意郑和7次下西洋,历时28年,遍访40多个国家和地区。(韩胜宝 林永传 佚名 孙英龙)

责编:史海

登录 | 注册 我要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验证码?点击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