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字母查找动画片 更多

探访郑和足迹二:南印度半岛追寻郑和

发布时间:2011年01月24日 10:20 | 来源: 少儿台

  郑和船队第一次航行的目的地是卡利卡特。据当地史料记载,1406年冬,当郑和率领的商船队到达印度喀拉拉邦北部的卡利卡特港时,船队巨大的船体在当地引起了轰动。船队带来了中国的瓷器和丝绸织品,让当地人眼花缭乱。在郑和七下西洋期间,郑和船队对古里(卡利卡特)、柯枝(科钦)、小葛兰(奎隆)、甘巴里(科摩林角)、加异勒等古代印度国家进行了多次访问,尤其是第二次、第七次下西洋时到访的印度诸国最多,其中古里到达七次,柯枝到达六次,这在其它国家是绝无仅有的。郑和七下西洋使中印两国进入了历史上交往最频繁、关系最密切时期。

  促进贸易繁荣

  5月中下旬,记者冒着40多摄氏度的高温,从首都新德里辗转来到西南部的喀拉拉邦,寻找郑和船队的足迹。我旅途的首站选择了卡利卡特,史称古里。

  郑和船队曾经把卡利卡特港作为基地,在这里补充淡水和食物,是船队向西进入阿拉伯海和非洲海岸的物资供应地。可是,当我向人们问及郑和以及他率领的船队时,很多人并不知道有郑和其人其事。

  印度半岛沿海当时有很多国家。郑和船队曾在其中6个国家的港口停靠。郑和船队每到一处,广泛进行贸易。古里国以金银为支付手段,买卖双方出掌定价,一旦达成协议,签订合同,再不悔改。郑和远征使“印度的港口达到空前的繁荣”。

  据记载,大约永乐五年(1407年),郑和率船队来到古里后,向古里国王宣读了明成祖朱棣所颁的敕书,赐给诰命银印,并对王公大臣赠送了丰厚礼物。为了纪念这一重要访问,郑和在古里竖起一块石碑,上面写着:“其国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若,熙嗥同风,刻石于兹,永示万世。”自明洪武年间到永乐元年,明朝曾多次派遣使者出使古里,古里国王也曾多次遣使到中国朝贡,两国来往不断,关系十分密切。我在卡利卡特的几天里,遍访了当地的史学者,博物馆,可是竟然找不到有关这块石碑的下落,也看不到一个中国人。带着一丝失落,继续我的南下之旅。

  渔网成标志物

  从卡利卡特乘火车沿着喀拉拉海岸南行约190公里,便来到了印度西南部最大的港口、商业中心和军事重镇科钦。比起卡利卡特的纯朴,科钦显然要现代得多。这座近200万人口的城市高楼林立,港口泊满了各式各样的船只,一派繁忙景象。

  一踏上科钦,当地旅游小册子上画的“中国渔网”就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从科钦港乘坐游轮,远远地就看到了矗立在科钦堡入海口一排排高高的中国渔网。这是一种利用杠杆原理制成的渔网。渔网的四角系在四根长木上,四根长木的顶端收拢在一起,被固定在一根粗大的长杆上。每一张渔网需要五个人来操作。渔民们把渔网放在水中,每隔几分钟将渔网拉出水面,每次总能有所收获。

  目前这种中国渔网在它故乡的很多地方已经很难看到了,多年来,“中国渔网”富了一方科钦人,也成了飘扬在科钦港上的“中国旗幡”。

  关于渔网的来历,记者在中国渔网旁边看到一块石碑,上面写着:“公元1340年洪水暴发,中国人从格朗格努尔迁到科钦,并定居于此。大约在公元1350年至1450年,中国人把这种中国渔网带到了这里……”据此推断,中国渔网很可能是由郑和船队带来的。当地的渔民说,大约在600年前,中国人把这种渔网带到了科钦。

  在科钦王的宫殿内,我还看到了许多精美的中国瓷器。瓷器的画面上,3个梳着小辫儿的中国儿童在花园假山花丛旁戏耍;手拿扇子的中国仕女流露出万般妩媚。另外还有《西厢记》中的人物,线条流畅,人物栩栩如生。在科钦的一些古玩店内,也可以看到带有“双喜”和“福”字样的中国瓷器,年代已无从考证。在科钦,一种蛇舟非常像中国的龙舟,高高的船尾,修长的船身坐满了两排划桨的人,科钦每年都要举行蛇舟比赛。

  海图传至欧洲

  在科钦,我仍然看不到郑和船队的遗迹,然而,科钦现存的最古老建筑圣弗朗西斯教堂却曾经存放过第一个到达印度的欧洲人、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的遗骸,他所率领的船队在印度的首次登陆地点也同样在卡利卡特,距离郑和船队停泊的港口只有20公里,却比郑和晚93年到达印度。在圣弗朗西斯教堂内,一个类似停放棺木的地方,放着一个花圈,上面用英文赫然写着:“达·伽马到达印度507年。”

  郑和船队比欧洲人早近百年到达印度,然而,我走遍了整个印度西南海岸,却看不到郑和船队的踪影,倒是看到了达·伽马在卡利卡特的登陆纪念碑,看到不少欧洲殖民者的城堡和教堂。在新德里的博物馆,在科钦的印度海军博物馆,都可以看到达·伽马的照片和有关记录,就是不见有关郑和的介绍。

  带着种种疑问和满怀的惆怅,我沿着铁路线继续南下,在奎隆经过短暂的停留,来到喀拉拉邦的首府特里凡特朗。在一位印度学者的帮助下,我意外发现了郑和船队和欧洲航海者之间的非同寻常的关系。

  据史料记载,在穆斯林统治北部非洲和中世纪时期,欧洲人不能进入印度洋。任何想进入印度洋的天主教船只都会被无情地驱逐和捣毁。1421年以后,当奥斯曼帝国关闭了连接欧洲和亚洲的陆上“丝绸之路”以后,阿拉伯人垄断了从印度卡利卡特起航到欧洲的香料贸易,利润在10倍以上。阿拉伯人阻断印度洋意味着没有中国到欧洲的直接贸易。郑和的船队到达了大西洋但显然没有到达欧洲。然而,郑和船队对世界海洋运输线的勘查图却通过一个威尼斯商人传到了欧洲。

  这位威尼斯商人名叫尼克拉·达·康丁,和一名伊斯兰人结了婚,因而被阿拉伯人接纳。他的船只被允许进入印度洋开展贸易。1421年,当郑和的船队到达卡利卡特的时候,达·康丁也在当地。他决定加入中国商船队。由于郑和也是穆斯林,就接纳了他。

  几年后,达·康丁回到意大利,详细叙述了他的旅行经历,主教免除了他的罪孽。在随后的岁月里,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的海洋调查结果进入了葡萄牙国王的世界航海图中。

  新海图被当作国家机密严格看管,偷窃海图将被判处死刑。葡萄牙的航海者带着中国人绘制的海图复制品,按图索骥地来到了南部非洲的香料岛屿。西班牙人没有得到这些海图。但是,大航海家克里斯多夫·哥伦布的兄弟巴塞洛缪·哥伦布曾经在葡萄牙制图队中工作,他帮助哥伦布获得了西班牙国王的支持,向西航行。哥伦布的航海日志明确显示他获得了中国人绘制的航海图。

  1498年,达·伽马到达了卡利卡特港,拉开了西方殖民者统治印度半岛的序幕。之后,荷兰人和英国人同阿拉伯人为争夺香料贸易控制权展开了长期斗争。1521年,麦哲伦到达了亚洲。16世纪,中国人在印度洋上的无敌地位结束了,葡萄牙人来了,在印度洋沿岸建立了殖民地。(记者 张保平)

责编:史海

登录 | 注册 我要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验证码?点击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