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字母查找动画片 更多

探访郑和足迹五:寻访东非“郑和遗迹”

发布时间:2011年01月24日 10:19 | 来源: 少儿台

  根据历史记载,郑和船队曾最远抵达东非沿海,最后一站便是肯尼亚的海滨城市马林迪。肯尼亚海滨一带还流传着几百年前中国船只在肯尼亚拉穆群岛附近海域触礁,水手上岸定居并融入当地社会的故事。东非的“郑和遗迹”到底有多少,当地的传说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在纪念郑和航海600周年之际,记者奔赴肯尼亚海滨的拉穆群岛采访,想要解开一个个历史谜团。

  拉穆岛上的中国情

  一直以为拉穆岛是个与世隔绝的小岛,可是我们错了,这里的很多事情都证明着其实这是一个开放的旅游胜地。来到宾馆,我们惊讶地看到饭店的墙上挂满了中国瓷盘,原来在这里有收藏中国瓷器的风俗。饭店经理带我们来到前台,取出了一箩筐的中国瓷器碎片,告诉我们这些都是海边拾到的。确实如此,我们仅在拉穆的沙拉岛上走了一圈,就发现一些碎片夹在岸边的石头缝中。这里私人藏品更多,沙拉岛一个旅馆的主人用高价购买了一个古老的中国瓷罐,上面雕刻着二龙戏珠的图案。不仅如此,他的浴室墙壁上更完全是用瓷器碎片装饰。在拉穆的几个古老的博物馆中,壁橱里都陈列着在附近海域打捞上来的大量中国瓷器。

  帕泰岛是拉穆群岛中最大的一个岛屿,位于其南端的上加海域,是典型的环礁湖地貌。如果说拉穆岛因为非洲著名的斯瓦西里文明而吸引我们,帕泰岛则因为可能与中国有着某种联系而激发了我们强烈的好奇心。我们上午9点出发,从拉穆岛坐快艇前往帕泰岛。一路和船长阿巴斯聊天,他说这里旅游业发达,带给他们很好的经济收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欧美人知道中国沉船的传说,纷纷来到这里探秘,更为他们创收不少,说到这里,阿巴斯开心地笑了。

  帕泰岛人烟稀少,走了近半个小时也没有看到一个人。岛上庄稼地很少,岛民主要是以出海打鱼为生。他们不善言辞,对我们有些冷淡,偶尔看见几个岛民在种地,也不愿意让我们拍照。导游告诉我们,帕泰岛有3个上加村,其中的老上加村据说是中国水手登陆和最先居住的地方,虽然他们现在都移居西尤村,但还有一些可供考证的古墓群等,所以我们先去老上加村,然后再去西尤村,重走中国后裔迁移的路线。

  “祖传医术”来自中国

  进入老上加村,我们睁大眼睛,打量着村里的一切。这里住着1000多人,简陋的茅草屋很集中,每家每户挨得很紧。看到我们这群外国人,村里顿时一阵骚动,孩子们都跑出来站在土路上盯着我们,女人们尤其是年轻女孩躲在屋里,偷偷看着我们。

  在导游的指引下,我们来到了几个“中国医生”的家里。因为懂得一些医术,他们在村里小有名气。60岁的约瑟夫医生当场为我们表演了他的“绝活”,先用自制的一种椰油抹在骨折的胳膊上,然后拿了几个小竹板,用细细的线绳拴在一起,绑在病人的胳膊上来治疗跌打损伤。约瑟夫骄傲地告诉我们,这是他祖传下来的医疗方法,还举起邻家男孩的小臂让我们看,说他不久前刚刚治好了这个男孩的骨折。

  尽管根据传说,这个村子应该早就没有了中国的后裔,村里人也说不上任何有关中国的故事,但这些“中国医生”都认为他们祖传的治病方法是从曾经来到这里的中国人那儿学到的。90岁的阿斯曼老太太应该是最年长的医生,她没听说过中国沉船和水手的故事,只是告诉记者她擅长烧伤和眼睛的治疗,还对我们保密她的治疗方法,当记者拿出清凉油送给她的时候,她兴致高了许多,跟我们讲她非常喜欢中国药,希望我们多资助她一些。

  中国瓷器装饰墓碑

  根据初步考察,上加古墓群约有320座墓葬,分为明显的两片风格不同的墓区。一片在墓前有高耸的墓柱,伊斯兰风格明显;另一片无任何明显标记,只有一堵低矮的墓墙,颇似中国人的墓碑,而他们有着相同的特点,都曾用中国瓷器装饰。在一座四方的墓墙前,我们徘徊了很久,墓墙上整齐地排列着一个个圆洞,据说每个洞里曾经有一个中国的瓷盘子,但盗墓者早已将瓷器全部偷走。我们最大的收获就是在最下边的一个角落,发现了一小片印有蓝花的瓷器留在洞里。

  搜寻很久,并未发现刻有中国文字的墓碑。陪同我们的肯尼亚专家认为,一方面该古墓区历经几百年风雨,一些墓碑的自然风化严重;另一方面,当地政府保护古遗址措施不力,一些文物贩子有可能已经将刻有中国文字的一面墓碑整片切割,运至海外。墓碑上虽都刻有阿拉伯文,但这并不说明这些坟墓埋葬的不是中国人。因为中国水手上岸后,为和当地人融合,已经皈依伊斯兰教。当地居民和博物馆人员都表示,非常希望中国专家到这里来发掘,与肯尼亚的考古人员一起揭开中国人到达上加之谜。

  几百年过去了,虽然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算不了什么,但毕竟经历了数十代人的变迁。我们踏破铁鞋来到这里,没有看到任何确凿的证据来证明中国人曾经到达并定居此地。

  因此,岛上的西尤村便成了我们最后的希望所在,期望在那里找到此前报道中所说的中国人后裔。据说,老上加村曾于14至16世纪繁荣一时,后受葡萄牙人入侵,而于17世纪毁于战火,中国水手后裔于是迁到西尤村,并繁衍至今。

  坚信是中国人后裔

  夕阳西下,我们一路在椰林中的沙路上疾走,终于在傍晚前赶到村里。这里比上加村要开放很多,路上遇到的人热情地和我们打招呼。机灵的小导游很快帮我们找到了一个“中国后裔”欧马先生。60岁的欧马先生肤色比当地人浅,面目特征稍与当地人不同,但与中国人也有很大差别。他坚信自己是中国人的后裔,还给记者讲了祖辈一直讲给他听的中国沉船的故事。

  欧马先生现在生活不错,除了靠卖草药,他还有祖传的中国“绝技”——编渔网和小竹筐。他当场兴致勃勃地给我们演示了一番,并颇感自豪地说许多村民也从他这里学会了些东方技艺。

  我们走进欧马先生的家中,没有发现和其他人家有任何不同,他说祖上也没有留下任何有关中国的传家宝,但世代相传的家训告诉他,他就是中国人的后代。欧马的妻子和几个孩子长得都不很像中国人,但他们和欧马的想法是相同的。

  西尤村的村长马卡告诉我们,村子不大,有2300人左右,其中约有30个人是中国水手后裔,这是祖辈传下来的说法,但并没有人能证实。另外,除了长相之外,这些自称中国人后裔的村民确实也有一些其他村民不会的技术,比如小的医术或编织的技巧。

  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资助的“中国女孩”夏瑞福也出生在西尤村,她是最早被发现长相颇似中国人的女孩。可惜我们来得不巧,没有见到,邻居说,母女俩几天前到蒙巴萨去了。不过,和我们谈天的村里人大多都知道夏瑞福要去中国,并为她感到高兴。

  走出西尤村,我们既为村民坚信和中国有血缘关系而感到高兴,又为自己无力证实些什么而感到遗憾。当地的官员和博物馆人员多次表示,肯方考古力量比较薄弱,希望中国给予支持。据悉,中国国家文物局将派一个三人专家小组于7月中旬赴肯尼亚实地考察,以解开东非海岸的中国文物与中国后裔之谜。(记者 刘莉)

责编:史海

登录 | 注册 我要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验证码?点击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