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字母查找动画片 更多

宝宝用药 最困扰的7个问题

发布时间:2011年09月30日 14:39 | 来源: 少儿台

宝宝的用药是父母非常关心的,抗生素的应用、小儿用药的注意事项、药品剂量如何计算、宝宝就是不张嘴吃药怎么办……这么多的用药问题都需要妈妈操心。本文特别归纳了7个最令家长困扰的用药疑问,请专家给予解答,希望能对各位爸爸妈妈有所帮助。

 
 

如何给宝宝正确使用抗生素?

1.不以价格为判断标准

没有一种抗生素能抑制或杀灭所有的细菌,只有使用对引起感染的细菌敏感的抗生素才能有效。抗生素无高级与低级之分,只有病原菌对药物敏感与不敏感之分,以价格的高低来判断药物的好坏和级别是错误的。因此,家长不要一味追求价格高的抗生素,而是应该听从医嘱,根据宝宝的症状及有关化验结果合理选用抗生素。

 
 

2.辨明症状再用

应了解和掌握宝宝所使用抗生素的适应证、使用方法、剂量、禁忌证等。如对一般的伤风感冒,用些抗病毒的药就可以了,只要不合并细菌感染,家长就不要随便给孩子服用抗生素。必须使用抗生素时,能用口服的就不要打针,能肌肉注射的就不要用静脉滴注。另外,用一种抗生素能治疗疾病的就不要用两种,能用普通抗生素就不要用药效特别强的抗生素,以免机体产生耐药性。

 
 

3.适当的给药途径

各种给药途径各有优缺点及应用指征,治疗轻、中度感染时可采用口服给药,宜选用口服吸收完全、利用度高的药物。有些药物如庆大霉素、多黏菌素等,由于口服后吸收入人体的特别少,故不能用口服法治疗全身性感染,但可用于敏感菌所致的肠道感染。较严重感染应采用静脉给药。

 
 

4.不要随意换药

抗生素的用量和疗程要依照宝宝感染的轻重程度来决定,家长切记不要自行加药、加大服用剂量,否则会导致药物的副作用加重或使前期治疗前功尽弃。一般来说,抗生素可使用至体温恢复正常、感染症状消失后3~4天。家长应注意使用抗生素不可用一阵停一阵,也不能过于频繁地调换,一种药物起效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用药后短时间内症状未见好转,就盲目认为该药不灵而频繁地调换其他抗生素,这样不仅达不到治疗效果,还会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延误治疗。如果是急性感染,用药48~72小时后效果不明显、症状没有改善,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考虑调整用药。

 
 

5.抗生素不是万能消炎药

有时宝宝不慎扭伤了胳膊或脚踝,受伤的地方很快就会出现红肿热痛,家长一看有炎症,便赶快用点抗生素“消炎”。其实,这种炎症与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不一样,它是由于局部肌肉、血管、淋巴管及末梢神经牵拉受伤而形成的水肿,并不是细菌感染所致。还有些对某种物质过敏而引起的炎症反应,如过敏性皮炎、过敏性鼻炎等,也同样不是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这时使用抗生素不仅无效,反而会引起新的过敏反应。

 
 

怎样判断药物是否失效?

大家都知道过期的药是不能再服用的,但是家长怎样才能知道药物有没有失效呢?下面几个小方法可以帮助家长判断。

 
 

1.查看生产日期或生产批号

凡经药政机关审核批准生产和销售的药物,在原包装瓶贴上,或盒子标签上都印有生产日期或批号,还有的印有“有效期”。可根据这些资料来判断是否过期。

 
 

2.观察药品外观

药片外观  如白色的药片变黄、变黑、变红或出现霉点或斑点,均表示药品已变质失效,不可再服。

无有效期  无明显有效期的药品,不要存着侥幸之心服用。

口服液  一般都会发黄或颜色加深,如果本身就是黄色的,可观察有没有混浊,有的甚至会长出絮状物。

颗粒剂、糖浆剂  冲剂和糖浆剂失效时往往会出现异味比如发酵味,颗粒剂还会发霉。

糖衣片  糖衣片失效时外层糖衣常会裂开,出现斑块或斑点,还会发生自溶、变黑或发霉。

软膏  软膏类的药物失效时常常会变稀、变色,软管内会有气体充盈而使软管膨胀。

粉剂药品  粉剂药物失效时一般会变色或有结块,有霉味,注射用粉剂在溶解后可见颜色发黄。

对于虽有有效期,但因保存环境不对而提前出现变质的药物,也可按上面的方法进行鉴别。

 
 

如何计算宝宝的用药剂量?

1.按年龄粗略计算

年龄         剂量            年龄       剂量

1个月内      成人剂量的1/18  1岁       成人剂量的1/5

2个月        成人剂量的1/14  2~3岁    成人剂量的1/4   

6个月        成人剂量的1/7   4岁       成人剂量的1/3

 
 

2.按体重计算

根据宝宝的体重决定用药剂量的方法,目前应用得相当广泛。对于已测知体重的宝宝,可按实际测得的体重(千克)计算用药量,公式为:

小儿剂量=每千克每天(或每次)用药量×体重(千克)

或小儿剂量=成人剂量×儿童体重(千克)÷50

对没有测量体重的宝宝可按下列公式推算其体重:

1~6个月体重(千克)=出生体重(千克)+月龄×0.7(千克)

7~12个月体重(千克)=6(千克)+月龄×0.25(千克)

 
 

3.简易计算法

此法适用于药品说明书未规定小儿剂量,或忘记按千克体重计算的剂量。公式如下:

1岁以内的剂量=成人剂量×0.01×(月龄+3)

1岁以上剂量=成人剂量×0.05×(月龄+2)

 
 

新生宝宝用药要注意什么?

新生儿处于生长发育期间,一些器官和组织尚未发育成熟,新陈代谢较旺盛,血液循环需要的时间短,吸收排泄都比较快,对药物的敏感性也较强,一时的用药不当,很容易产生不良反应。

 
 

1.注意解热镇痛剂

一般应避免给新生儿服用此类药物,因为这类药物可引起新生儿青紫症、贫血,以及皮下出血、便血等,所以一般不用这些药物。除非有迫切的需求,才给宝宝使用,不过即使应用,剂量一定要小,从最少的量开始,用药时间也不可过长。

 
 

2.避开某些抗生素

给新生儿使用抗生素时要特别注意,四环素类药物容易引起黄斑牙;氯霉素可抑制骨髓的造血功能,可使服药的新生儿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粒细胞缺乏症;新霉素可引起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和耳聋,因此,这些类别的抗生素不要给宝宝使用。

 
 

宝宝不吃药,怎样才能喂进去?

由于年龄不同,所以给宝宝喂药时家长要采取的方法也不同。

 
 

新生儿

先将药片碾成粉末状,放入小勺内,用温水溶化后倒入奶瓶,然后让宝宝自己吸吮。由于新生儿的味觉不是十分敏感,因此一般即可顺利将药喂进去。也可将温水溶化的药液放入小勺内喂服。

 
 

婴幼儿

将药片碾成粉末状,放入小勺内,加少许温开水溶化(这个过程要避开宝宝的视线,以免引起紧张甚至抵触情绪)。将宝宝抱坐于大人腿上,将小勺从口角送入口内,将药液倒入舌下,勺子不要拿出来。轻压舌尖使宝宝做吞咽动作,等宝宝咽下药后再取出小勺,然后要喂几口白开水以冲淡宝宝口腔中的药味。对于不合作甚至哭闹的宝宝,可抱起来并固定住手和脚,妈妈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捏住宝宝的脸颊,将小勺由口角喂进去,等吞下药液后再放开。

 
 

稍大的宝宝

由于宝宝已经能听懂妈妈的话,所以妈妈可向他们说明吃药才能赶跑疾病,鼓励宝宝自己吃药。一般不用将药片溶化,可直接将药片放在宝宝舌头的后部,然后让宝宝饮一口水咽下,只要第一次能顺利服下,以后再吃药就容易了。对于很难合作的宝宝,家长可参照婴幼儿的喂药方法。

 
 

宝宝吃完药后呕吐,需要再喂一次吗?

喂药后呕吐是否需要再喂一次,需观察服药后的呕吐时间,如果是在服药后30分钟内吐出,并且量比较多,则需要再喂一次。如果服用后超过1小时后才呕吐,就不需要再补喂了,因为药物或许已被吸收,补充的话可能会加重药物的某种副作用。喂药的时间最好是在喝奶前,并且吃药过后半小时再给孩子喂奶,以降低呕吐的机会。

 
 

宝宝没吃完的药可以放在冰箱保存吗?

一般来说,药物只需存放在阴凉处即可,很多人以为药物放在冰箱内就可以保存很久,其实这是错误的观念。就拿一些感冒糖浆来说,放在冰箱更容易出现变质,加上冰箱内的温度与室温有差距,药品进进出出,难免容易受温度的影响产生其他反应。因此,除非是特别注明需要冷藏的药物,否则存放在阴凉通风处即可。

责编:焦莹

登录 | 注册 我要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验证码?点击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