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字母查找动画片 更多

国有民营较劲国内儿童文学出版板块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28日 17:46 | 来源: 少儿台

名家名作的争抢果然如2010年本报预测的那样,变得白热化。各个出版社出版名目繁多的“衍生品”,竞争加剧,“挖角”盛行,出版社与作者之间,很难恢复从前的亲密关系。争夺的背后是作家写作越来越快、价码越来越高,资源不断碎片化,作家的形象得不到完整的维护,国内原创作家成长乏力,二线作家乃至未达到二线水准的作家得不到足够的培养和支持。2011年,儿童文学出版将何以为继?

  国企:重新布局应对名家资源碎片化

  “对名家的分瓜确实不利于完整产业链的打造”,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社长李学谦对目前的市场境况虽持怀疑态度,但形势所迫,该社除了推出张之路的《千雯之舞》,曹文轩首试低幼图书的新作也被其收入囊中。“这样的争抢不是长久之计,即使是名家作品也要找到新鲜的点”。李学谦很看好该社2009年创办的《儿童文学》杂志平台培养起来的一批作家,2011年,该社将重点推出40部儿童文学作品,推举10多个新鲜作家。
 
  近几年,接力出版社不断调整但一直坚守优势。总编辑白冰不太赞成把主要精力放在做“汇编”、“加注”、“点评”等各种“炒名家冷饭”的图书上,但也很想在挖掘名家资源上有所为,不过重点是对阶梯式的板块培育——名家品牌作品和新人新作形成合理的阶梯结构。该社2011年会有30~40个原创儿童文学作品出炉,其中10多部属于新人新作,将集中纳入接力社的“儿童文学新新书系”中。
 
  很多名作家跟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签了“优先出版”的战略合作协议,比如沈石溪的最新动物小说今年仍然在浙少社出版。该社副社长郑重觉得,名家资源的过度开发会有很多副作用,不少名家自身“已经透支”,而孩子每年的阅读量是有限的,名家积累了几十年的东西在一两年内挥霍光了,市场效果有些并不显著。出版社要引导作者按照节奏合理地投放作品。对新人新作郑重也抱持宽容的态度,“现在很多二三线甚至网络草根作者涌到市场上无可厚非,市场确实要提供公平的机会”。

  民营:深度介入寻找新商机

  在传统出版力量聚焦名家名作时,有人嗅到新的商机。儿童文学市场这几年逐渐引起民营公司的关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少儿出版前几年的支柱之一儿童百科书开始下滑。

  北京禹田文化公司副总编兼运营总监刘冰远对更多的民营同行加入进来的事实早有预见。但他觉得“目前有些出版人并不理性,名家的东西到底好不好不管,只要有名就出”。2011年,禹田除了金牌小说馆(主要是欧美获奖青少年小说)和国内杨鹏、张韧等原创作家的作品,还会推出酝酿多年的国内网络写手创作的“X档案”系列,希望对禹田的老合作伙伴张韧进行全方位的包装和开发,如推出小说漫画版等。但面对各路诱惑,作家是否坚守一家出版方,刘冰远并没有十足的把握。

  新经典公司和磨铁图书都在积极介入儿童文学出版。磨铁少儿编辑室主任田玉彬告诉记者,磨铁现在已经做了动漫、科普,占少儿出版大头的儿童文学领域自然不会丢弃。2010年4月磨铁开始筹备进入儿童文学出版,2011年正式发力,首步棋是找一个全新的作者,并引进兰登书屋的2套儿童文学作品。磨铁将以“尊重孩子、尊重人性”的理念来做儿童文学出版。配合磨铁一贯的强势宣传攻势,其市场表现令人期待。新经典儿童文学组成立于2010年,2011年将在原创儿童文学和引进版上有所动作,商小娜的作品将第一批出版。儿童文学组负责人邢培健对新经典的牌子很有信心,希望能够在名家的新作中分得一杯羹。

  对于民营公司的介入,不少出版人觉得是件好事,“至少为专业少儿社提供了新的参照系”。白冰觉得,很多民营在选题资源、销售渠道、专业人才、运作经验等方面有优势,完全可以加入少儿图书领域的竞争,给业界一些刺激,生态会变得更好。但如果完全没优势,非要抢市场,也是有风险的。更多的人担心的是内容尺度和品质的问题。当然问题本身并非仅针对民营公司,事实上,目前少儿出版产品开发上的盲目性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对市场造成了伤害。

  思考:儿童文学需要好故事更需尊重人性

  有很长一段时间,儿童文学作品在市场上有两类书好卖,一类是进校园推广的畅销书作家作品,比如伍美珍、沈石溪等。从内容的角度讲,孩子们喜欢的口味仍旧是轻松的,比如奇幻、校园类型,如《儿童文学》杂志连载效果不错的结集版本,比如写奇幻的《罗玲的魔力》等,另一类是初中生偏爱的网络小说,尤其是奇幻作品。而思想比较厚重、文学性强的读物在部分经销商以及出版人的眼中还难以成为主流。

  眼下,更多的出版力量介入进来,是否会给这个市场带来新的气象?

  事实上,这股风潮已有所转变。李学谦就明显感觉到儿童阅读的品位在提高,“儿童文学除了‘逗乐’,还需要留下点什么,比如,感动、美和一些真正利于孩子人格和内心成长的东西。”李学谦认为,儿童阅读环境会变得好起来,多层次的需求会越来越多。天天出版社副总编辑叶显林曾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哈利·波特”的责任编辑,2010年底他策划的“常新港系列”酝酿多年终于出炉。常新港的作品在业界以文学性和深度著称,遗憾的是多年一直“叫好不叫座”。叶显林在开内部选题会时说:“我们推常新港的书可能早了点,但如果现在不做,等市场成熟起来,我们又变成跟风了。”

  湖北海豚传媒2011年刚成立海豚文学馆,将引进版、原创图书以及公版图书纳入到馆中,聚合打造品牌形象。该公司副总编辑徐鲁表示,眼下的引进版儿童文学市场较之前几年有较大的起色,市场的接受度明显提高。而今年他们将分季推出12套经典的国外儿童文学作品。对于国内出版社抢夺名家的现象,徐鲁笑言,“国内作家写得太快,出版商出得也快,万一崩了风险是很大的。国际上的好资源现在已实现全球同步出版,完全可以借用”。

  禹田文化的金牌小说馆同样也是深度作品,刘冰远说自己不奢望马上能出畅销书,但希望能有一两本引起市场的注意。“目前这个市场还有太多不可控,即使两年后才显现市场效应也很正常”。磨铁的田玉彬特别强调,出版人需要重新认识孩子。他觉得给孩子看的东西,喜欢和有趣是前提,他尤其不赞同童书策划走向两个极端:一是站在大人的角度教育孩子,二是蹲下来谄媚迎合,“这两种都没有完全读懂孩子的内心”。

  郑重则非常不赞成“不理性”地对某些“畅销书”进行“贬低”。他认为,儿童文学作品中国最缺的是“好的故事”,在当前的时代环境下,能够凭借文本将孩子吸引到书本上已经非常不易。当然他也不否认市场需要多纬度性、贴近自然和人性的作品。白冰对孩子的喜好研究得相当透彻:“市场需要多种题材、多种风格的读物不假,但幽默、快乐、惊险、探险、幻想这几类是中外孩子共同喜爱的元素,出版社不能在某一阶段跟着市场盲目‘追’某类产品,而是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坚守自己的优势,从而形成少儿出版整体的良性生态圈。”

责编:史海

登录 | 注册 我要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验证码?点击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