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字母查找动画片 更多

如何增强文化原创力? 文化创造要“陈言务去”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25日 13:37 | 来源: 少儿台

   自2005年以来,全国新建的各级动漫和动画基地近百个,投资大、政府支持力度大,几乎是这些基地的共同特征。于是早在2007年,中国原创动画片产量就首次超过10万分钟,一跃而成世界首位。可是多年来,产生广泛影响的作品,除去《喜羊羊与灰太狼》,还有哪一部?

  眼下电视剧市场发展迅猛,各种剧目占据荧屏,但题材撞车、剧情注水的现象仍随处可见,在层出不穷的大量剧作中发现精品,为什么竟成一种奢望?

  文化产业不差钱,各级院校又培养了大量的专门人才,文化产品也拥有越来越大的市场需求,我们的硬件设备也紧跟世界潮流,为什么具有原创力的文艺精品却仍然缺乏?除去体制机制和管理经营的问题,在数量巨大的文化创作中,发现形式不“山寨”,剧情不“狗血”(俗套)的作品真的就那么难吗?

  文化创造不仅提供文艺产品,更生产文艺受众的主体。一批残次的器物可能阶段性地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质量,平庸的文化却“生产”出一代又一代平庸贫乏的受众。面目雷同的杯子仍然可用,千篇一律的文章则是废物。因此对文化而言,创新显得尤为重要。而如今,中国文化原创力的匮乏,已经成为横亘在中国人面前的一项巨大考验。文化原创力,往近处说,影响我们每个人精神文化生活的质量,往远处说,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可不察。

  创新需要体制保障,但创新更是一种信念追求。唐代文学家韩愈明知文学创新“戛戛乎其难哉”,却鲜明地提出为文要“陈言务去”、“词必己出”。杜甫所以能留下沉郁顿挫、妇孺皆知的名篇动人心魄,乃是因为他“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文化创造者如果没有一点“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拗劲儿,没有近似偏执的完美主义精神,而自甘于拾人牙慧、低水平的重复和毫无技术含量的“山寨”,将彻底沦为“码字儿的”,白白浪费了激情和才华,不能不让人扼腕叹息。在当今文化产业的链条中,创作主体的创新意识、追求卓尔不凡的信念同样是作品原创的灵魂。

  所谓的文化创新,并非指凭空地虚构和天马行空的玄想,而是独到地发现和独特地表达既有的现实经验。文化创造着眼于“新”,却用功于“旧”。老舍以悲天悯人的情怀观照老北京胡同里琐细的日常生活,将耳闻目睹的贫民世界点点滴滴细密编织,造就了《月牙儿》、《我这一辈子》、《骆驼祥子》这样脍炙人口的作品,便是创新;高满堂用几个月的时间,行走于山东和东北各地实地采访,寻找先民迁徙的蛛丝马迹,搜集真实而传奇的民间故事,编成大众熟知的《闯关东》,也是创新。“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主体丰富的体验和经验是孕育创造的土壤,惟其如此,创作才能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从而进入游刃有余的自由之境。而无根的“出新”和“臆造”往往造成孱弱乏力的易碎品,沦为“热钱”催生出来的文化泡沫。

  欧洲文艺复兴是西方世界走出“黑暗中世纪”、通向启蒙时代的一大跨越,这时期的西方文学、绘画、音乐闪耀着人文主义的光辉,但它们却是建立在对古典文献和古典艺术重新学习的基石之上,不同的是,它们被新的时代精神所照亮。用功于“旧”,仍需点化出新,这便是苏轼所说的“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也许文化经典的出现需要机缘巧合、妙手偶得,但文化创新却是人皆有之的潜力。每个人的经验都是独特的,每个人的表达都是与众不同的,这便是文化创新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我们的教育和体制要鼓励个性和特色,鼓励“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让创新的萌芽能够“冒出来”,让文化生态丰富和活跃起来,这是文化创新应有的境界。

责编:史海

登录 | 注册 我要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验证码?点击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