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字母查找动画片 更多

“喜羊羊”何惧“外资狼”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03日 13:49 | 来源: 少儿台



“喜羊羊”遇上“外资狼”是很正常的市场现象,人们不必大惊小怪。

  最近一段时间,国内动画圈最热的话题已不再是《喜羊羊与灰太狼3》刷新国产动画电影的票房纪录,而是迅速更新为“喜羊羊”是否已经被外资收购了。人们担心,这个刚刚还创造了票房奇迹的本土卡通英雄,瞬间就要变成外资公司的“阶下囚”。这与去年11月“喜羊羊”与迪士尼结缘时,人们担心它被“洋化”的局面十分相似。

  迫于各方压力,“喜羊羊”的东家原创动力赶紧出来辟谣,给粉丝们吃颗定心丸:公司不会如此轻易地被外资收购,会坚持做原创动画和原创品牌。笔者了解到,此次意马国际公司斥资1.3亿美元收购的,只是原创动力公司的合作伙伴ToonExpress集团,其掌握的是“喜羊羊”品牌的消费品授权业务,负责与获得授权生产衍生产品的工厂联系。也就是说,此番收购并未涉及“喜羊羊”的制作事宜。即便如此,公众与媒体的惊呼声仍是一浪高过一浪:“喜羊羊”可不能被“外资狼”给吃掉了!

  “喜羊羊”的命运受到如此广泛和严肃的关注,实乃中国动漫的一大幸事。不过,笔者以为,仅仅一个动画形象被外资盯上,居然在业界乃至社会引起如此惊涛骇浪,其实也颇不正常。

  作为一个具有极大市场价值的动画形象,“喜羊羊”吸引外资的关注,其实是很自然的事情。意马国际希望通过收购“喜羊羊”,扭转单一的产品样式,丰富自己的产品线,这也是一种非常合理的运营思路。意马国际公司旗下的意马动画工作室,采取美国动画公司惯用的运营方式,以高投入、高产出的电影动画为主要产品谋求生计。不过,在10年的经营中,意马动画工作室的作品除了改编还是改编,几乎没有自己原创的形象和故事,他们希望借助经典的影响力,保证自己的动画电影获得好的票房成绩。2009年,动画电影《阿童木》遭遇6.3亿巨额亏损的现实给他们敲响了警钟。看惯了各种大片和特效的美国人觉得它既不够科也不够幻,受到手冢治虫漫画影响成长起来的日本人又觉得它根本没有体现出手冢文本的深度。在中国,它只获得了一点可怜的怀旧票房,难以挽救影片在全球市场的颓势。这时,意马意识到变革思路的重要性。笔者以为,其收购“喜羊羊”的核心意图,是要放弃盲目的科幻和机械侠的老路,回归可爱和童真。此外,意马希望借收购“喜羊羊”衍生产品授权的业务,拉近与原创动力和已经与原创动力签订合作协议的迪士尼公司的距离,这个意愿也是非常明显的。

  在“喜羊羊”与外资打交道的过程中,原创动力作为事件的乙方所表现出的惶恐感,才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原创动力并不是怕被收购,而是怕被人认为自己被外资收购。

  《喜羊羊与灰太狼》是近年来在中国市场上炙手可热的动画片,不光连续5年在黄金时间播出,还从2009年开始制作动画电影,并在每年的春节期间上映。“喜羊羊”3部剧场版的票房收入分别为7900万、1.26亿和1.50亿元人民币。这个国产卡通形象表面上如此风光,背后恐怕也有不为人知的苦楚。在笔者看来,原创动力和“喜羊羊”目前的地位其实颇为尴尬。树大招风,从去年的迪士尼到今年的意马国际,“喜羊羊”已经被外资觊觎和“盯梢儿”是确凿无疑的。从公司自身的发展出发,塑造一个有市场影响力的形象,然后把这个形象卖个好价钱,未尝不是一条值得考虑的经营路线。但是在中国,因为叫好又叫座的动画形象太少,“喜羊羊”不得不肩负起中国动漫旗手一职,它的一举一动已经不再是它自己所能左右的了,动辄被寄予中国民族动漫的厚望,时刻背负着全体国民的重托。所以,“喜羊羊”很可能不是不想卖身,而是欲卖身而不能。

  从这个角度说,意马国际收购“喜羊羊”一事真正暴露出的是中国本土优秀原创卡通形象的匮乏。或许,只有当像“喜羊羊”这样的角色成为万千中国卡通形象中普通一员的时候,中国动漫企业和卡通形象的收购与被收购才会成为大家习以为常的事情,中国的动漫产业也才算到了一个成熟的阶段。

责编:史海

登录 | 注册 我要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验证码?点击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