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字母查找动画片 更多

《熊猫总动员》启示录:动画产业路在何方?

发布时间:2011年01月31日 16:02 | 来源: 少儿台

3D动画电影《熊猫总动员》将在大年初一上映

熊猫潘迪的造型基本融合东西方观众的审美

影片中的画面颇有中国水墨画的风格

赵忠祥、何炅、李扬、黄健翔等名嘴为该片配音

  2月3日,大年初一,《熊猫总动员》的上映将让已经被网友们戏称为“动画档”的春节电影市场再一次升温。

  《熊猫总动员》讲述了熊猫潘迪带领族群走出险境,一只熊猫以一己之力拯救了整个熊猫物种的故事,这听上去有点像是一部熊猫版的《小鹿斑比》,制片人米歇尔o勋曼则形容此片是“一封潘迪写给全世界孩子的‘情书’。”

  当然,为了写好这封“情书”,影片的主创可没少花心思。《熊猫总动员》保留了最具动画片特点的二维手绘为特色,但因其独具特色的后期,使电影的主创人员又有着“将用《熊猫总动员》来创立2D电影转化成3D电影的业界标准”的自信,坦言它身临其境的视觉效果将带给观众“堪比《阿凡达》的观影体验”。

  电影的幕后主创团队也颇具特色,是由中国、德国、西班牙、比利时等“多国部队”构成,而且个个都是顶尖高手:导演格里格·瓦林曾在《狮子王》里担任主创;负责完成所有分镜头的原画图稿的西班牙普约尔兄弟早在“米老鼠与唐老鸭”时代就开始为迪士尼绘图;负责3D合成的比利时乌多兄弟的上一部作品是刚刚获得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提名的《凯尔经的秘密》……

  这一系列响当当的名号背后,是全球3.5亿人民币的国内动画影史最高投资,以及中欧跨国合作的全新模式。片方认为,“这是一次由中国与欧洲联合起来对抗强大好莱坞作品的实验。”制片人陈晓翔表示很希望和将要上映《功夫熊猫2》较量一下:“看看是我们中国的熊猫好看,还是好莱坞的好。”

  3D画面会不会令人惊艳,超强投资是否能收回成本,中欧合作的独特模式究竟有没有能力抗衡好莱坞,又将为中国动画电影市场带来怎样的思考和启示?这是《熊猫总动员》上映前夕面临的最热议的话题,在欧洲高昂制作成本能否带来相应价值的思虑之外,这样的模式或许将为国内动画产业更多走向国际市场拓出新路。

  西班牙著名画师普约尔兄弟负责《熊猫总动员》手绘

  壹 技术改良:3D技术能否让2D手绘重生?

  好莱坞动画界弥漫的“2D已死”的说法令许多创作者痛心,但用3D合成技术包裹“纯手绘”内核,创作出的动画电影是否真的能令2D“借熊猫还魂”?似乎还是个未知数。不管怎样,《熊猫总动员》采取不同于好莱坞所盛行的CGI制作3D动画的技术手段,将画面与中国水墨画风格相结合,最终形成的3D影片,或许别具特色。

  《熊猫总动员》的德方制片人勋曼和导演格里格,一个出生在中国东北,一个是“咏春弟子”,都有着浓浓的中国情结,同时他俩也都是传统迪士尼动画的拥趸。

  而近年来最让他们痛心的,就是好莱坞动画界“2D已死”的概念。勋曼博士坦承,《熊猫总动员》和过去以往所有的3D动画都不一样,“它更像是一次实验,借助3D透视合成技术帮助2D重生。我们想证明,2D是可以做成立体3D的效果的。”

  而《熊猫总动员》的导演格里格也曾在预告片里说过:“动画就是在探索幻想,你可以去复制、模仿自然,但当你拥有了这样强大的技术,为什么还要模仿,对我来说,动画就是想像力的延伸……”

  他们的这种自信,就是来自于《熊猫总动员》创作团队兼具手绘动画细腻感和3D视觉效果的强大技术支持。而很巧合的是,为电影提供手绘技术和3D支持的,分别是来自西班牙和比利时的两对兄弟搭档。

  手绘动画:连接起来有70公里的手绘画幅

  负责这次《熊猫总动员》全部的分镜头手工绘画的是西班牙的普约尔兄弟,他们是迪斯尼在欧洲最著名的画师。

  虽然美国的动画已经以电脑制作为主,美国的动画电影人已经号称美国没有“动画绘制人”了。但在熊猫总动员的主创人员看来,CGI制作的3D形象太过生硬呆板,无法具有手绘的敏感和生动,柔美和可爱程度也会逊于二维形象,也只有手绘带来的可爱形象和丰富的表情,才能把制片导演想要的最佳效果表现出来。

  当然,要达到最佳的影像效果,也意味着更多的付出。普约尔兄弟曾这样对媒体描述他们的工作过程:“《熊猫总动员》的镜头一共有1700个,而一般的动画片只有1100个;每个镜头都要画二十张左右,全片的画幅一共有25万张,把这些故事版的张数连接起来……”弟弟希拉里把两手张开,做了一个夸张的姿势,“大约有70公里吧!”

  3D光影:透视3D让人身临其境

  将手工绘画变成3D,把光和色彩更好的体现出来,是一件绝对意义上的技术活儿。也基本上是一个很难完成的任务。但在比利时乌多兄弟创造性的技术之下,手工分层制造3D透视效果成为了现实。

  “把2D形象做成3D效果以前几乎是没有的,没有这个专门技术,我们自己没有,市场也没有。”乌多兄弟开始面临的是一个难题,但他们创造出了一个革命性的技术,并专为《熊猫总动员》这部电影设计了一个软件,解决了这个问题,才第一次合成出这部非CGI的传统手绘动画电影。

  对此,电影的中方制片人陈晓翔对电影“身临其境”的视觉效果十分自信,他很肯定地说:“你到时候进影院看,会感觉跟以前的3D电影完全不同。因为我们在每一个画面的每一层都抠了3D的效果。你以前看到的,觉得不明显的3D,那可能只抠了两层,但我们这个都是八九层抠出来的。”

《熊猫总动员》的导演格里格曾是《狮子王》的执行导演

  贰 全新模式:中欧跨国合作 联手对抗好莱坞?

  中欧跨国合作,主创人员来自世界各地,这样的创作模式在当前的动画市场胜在够特别,也有利于更多的国产动漫作品走向国际市场,具备国际竞争力。不过与中国相比,好莱坞动画电影不仅技术精良投资可观,票房也往往能轻松过亿。可见产业模式固然重要,技术与内容也不容忽视,《熊猫总动员》能否取得可观票房,在其独特合作模式之外,为叫板好莱坞再度增添底气?

  纵观世界的电影格局,倒有点像是中国古代的战国争雄。美国的好莱坞产业好比强秦,一家独大。虽然欧洲、中国、日本的电影也各有特色,但都不足以跟强大的美国动画抗衡。

  有数据显示,好莱坞电影总票房占全球票房的近70%,而从海外市场得到的利润,则占总票房收入的一半左右。美国电影已经不再只是美国的,而是几乎成为世界电影,无处不在。

  近几年来,中国电影票房虽然增幅全球最快,足以吸引全世界的关注,但这种增长的背后,制作技术、艺术想象等尚有很大差距;而电影业相对发达的欧洲,也同样遭遇到美片泛滥、自产凋零的尴尬局面。不仅70%的票房收入给了好莱坞大片,本土的各种技术和人才也沦为给好莱坞电影打工的尴尬境地。比如,《2012》很多特技都是德国做的、《阿凡达》很多具体工作也是在欧洲完成、《指环王》更是在澳洲、新西兰、欧洲等多地拍摄制作,但最后的成片,却依旧打着“好莱坞出品”的商标。

  中国有市场,欧洲有技术,在这种情况下,想突破好莱坞的围城,中国和欧洲之间的合作,倒有点一拍即合的意味。

  于是,《熊猫总动员》由中国和德国双方完成前期形象定位和设计,然后在西班牙进行手绘动画,再送到比利时进行3D透视效果合成,最后回到德国做后期。这种“多国部队”进行制作,各取所长,各司其职的动画电影运作模式也就应运而生。

  而在此次合作中,中方不仅享有平等对话权利,更拥有亚洲和北美的电影版权。

  《熊猫总动员》的中方制片人陈晓翔说,这种尝试其实源于制造业市场的启发,“美国生产衬衫的公司在国内可能只要把定位和设计做好,制作加工则由非洲或者亚洲的公司完成。”而与国际团队的合作,好处也显然易见,不但“能够获得世界最好的技术、创意”,而且可以实现“多国部队”共担风险。

  陈晓翔透露,这次的合作除了各国公司均有一部分现金投入,除此之外发生的成本则以拥有影片的区域版权作为回报,无形中化解了许多投资风险。利用各国的发行优势,《熊猫总动员》的版权已经卖到了全世界100多个国家。仅版权一项,就已经为还未上映的《熊猫总动员》回收了六成的成本。而好莱坞几家大公司也有购得该片北美地区版权的意向,“如果以目前的价钱卖出,《熊猫总动员》在上映之前,成本就能完全收回。”陈晓翔这样说。

  不过,更让没有了票房压力的陈晓翔兴奋的,是他“找到了一条对日后电影国际制片模式有益的路子”,而这“可能也是许多中国制片公司在探索的道路”。

  3D技术与中国风手绘的结合能否被观众认可?

《熊猫总动员》比利时3D合成制作现场

西班牙《熊猫总动员》手绘动画工作室

  叁 意义价值:熊猫启示录—动画产业路在何方?

  3.5亿投资在好莱坞看来只是中低成本,但在国内电影市场堪称大手笔。小成本制作拼的是创意,大片则或多或少有“砸钱”之嫌,网友们也大多抱有一丝犹疑;“全球首部手绘3D电影”算是迂回迎击好莱坞的一招,将3D技术与中国风手绘结合,这种独特的表现方式能否被看惯了好莱坞CGI制作3D动画的中国观众所接受?多国合作的产业模式刚刚开始尝试,在欧洲高昂制作成本能否带来相应价值的思虑之外,或许这样的模式也将为国内动画产业更多走向国际市场拓出新路。

  看看当下世界的动画大国美国和日本,一个有“好莱坞”大片式的强大资金和技术后盾,以夸张的人物、滑稽的动作、紧张的情节,搞笑的台词著称。《狮子王》、《玩具总动员》等经典都可谓是动画电影的标杆。而日本的动画则更唯美,也更注重内涵,宫崎骏的吉卜力工作室更是日式动画的招牌,《天空之城》、《千与千寻》、《风之谷》……同样也不泛忠实粉丝追捧。

  相比之下,中国动画片起步并不算晚,如果从皮影戏时代开始算起,还可以说是动画之鼻祖。建国后也有《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佳作风头一时无两,让美国人在当年也感叹无法比肩。但在此后却逐渐走向没落萧条。

  单调生硬的色彩,粗糙的人物造型,幼稚的剧情,更别说毫无童趣的浓浓说教味儿……让观众渐行渐远,电视机里的动画都少有人看,更别说花钱进影院。这一切导致的结果就是“国产动画电影赔钱”的业内共识。

  投资5000万元,仅取得票房730万的《超蛙战士之初露锋芒》,投资1.3亿、票房340万的《魔比斯环》,投资1千万、票房41万的《闪闪的红星》……一部部国产动画电影,只能用“血本无归”来形容的票房成绩为这一“业内共识”添加着注脚。

  其实,这样的票房成绩很大程度上是创作者自己都没有把动画电影当成是一个电影类型,而是当成了纯粹的“儿童片”。在英语中,漫画要分为儿童看的“CARTOON(卡通)”和青少年看的“COMIC(漫画)”,而在动画电影中也是如此。动画电影,不应该只是“小孩子看的”的幼稚园作品,而是“3到100岁”的观众都能从中得到乐趣的一个庞大电影类型。

  自2006年以来,动画电影票房占中国电影总票房的比例已从7%提升到17%。截至2010年8月,中国内地上映国产动画电影共8部,取得票房1.64亿元,已基本达到2009年全年1.68亿元的国产动画电影票房总额。

  中国的动画市场已经启动,并在飞速增长,这近五分之一的市场蛋糕是每一个电影人都不能忽视的。但与此同时,这块动画蛋糕中的80%,却被海外动画电影拿走了。这就是摆在中国动画电影面前的机遇和压力。

  据前段时间的媒体报道,国产动画电影《梦回金沙城》凭借“纯手绘”、“画面唯美”、“制作技术精良”等因素将报名角逐明年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而这部千万投资的动画电影在国内静悄悄地上映了10余天,票房实际只有100多万元。业内人士分析该片的主要问题在于:“故事和主题比较宏大,整体上更追求艺术性,少了一些时下流行的商业元素,影响了观众的接受程度。”

  而央视少儿频道热播的国产动画《心灵之窗》更是被指与日本动画《秒速五厘米》画面雷同。这样的形式面前,忽视市场闭门造车式的埋头苦干或是想要偷机取巧都是难有效果的。而有业内人士认为,《熊猫总动员》用投资、合作、学习的方式,打开大门勇敢的走向先进的国际动画市场,倒有着中国当年“打开国门,改革开放”式的魄力,也有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中国式智慧。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文化也必将繁荣,这是一个规律。而中国动画片的发展,同样也有着十分广阔的前景。在2011年的春节上映的三部国产动画电影,就在不经意中代表了中国动画片的三个努力方向。《喜羊羊与灰太狼之兔年顶呱呱》吸引着因电视传播而已成忠实粉丝的小朋友,《老夫子》吸引着暗藏怀旧情怀的大朋友,《熊猫总动员》则用先进的国际化运作模式,把目标定为“从三岁到100岁”的广大观众。

  当然,不论是从培养小观众开始,还是用怀旧经典起手,从观众的角度出发,从市场的角度出发,有童趣,打动人的动画片永远不会缺少观众。而且,中国动画电影也有着全世界最得天独厚的资本,那就是无人能及的巨大市场。

  正如国家广电总局宣传司司长金德龙所说,把当前最先进的3D技术与我国的水墨写意艺术很好地结合,无疑开辟出一条让中国的传统艺术通过电影走向西方电影市场的新渠道。而跨国界合作也有利于更多的国产动漫作品走向国际市场,具备国际竞争力。暂且不提这只走出国门又重回故里的3D熊猫,能否博得更多观众的喜爱,单说其技术手段、产业模式,或许将为国产动画走向何方,带来全新的启发与思考。(胡献章)

责编:史海

登录 | 注册 我要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验证码?点击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