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字母查找动画片 更多

纯文学杂志走到十字路口?从《萌芽》转制说开去

发布时间:2011年01月19日 15:03 | 来源: 少儿台

  上海作协副主席赵长天,在63岁之年又出人意料地多了一个新头衔――董事长。本报记者昨天了解到,他所执掌的《萌芽》杂志社已经在去年的最后一天改制为萌芽杂志社有限公司,由事业单位变成企业,政府对其实行“断奶”。此事在业内引起了不小震动,因为这意味着中国纯文学杂志的改制可能就此拉开序幕。不过一旦失去资金扶植,纯文学杂志将如何生存?它们会否为了赚钱而一味迎合市场?记者昨对此展开调查。

经营照旧已自负盈亏多年

  去年12月31日,萌芽杂志社有限公司在相对低调的氛围中召开成立会议。会上,上海作协的领导进行发言,公司的首任董事长赵长天作了表态。创刊于1956年的《萌芽》杂志社,在作为上海作协旗下事业单位整整54年之后,就此成为企业。

  “我们的公司是去年12月22日在工商局注册成功,12月31日宣布正式成立的。”赵长天昨在接受本报专访时说。和其他转企改制的事业单位一样,《萌芽》杂志社变成公司后,也要面临政府“断奶”,实行自负盈亏的局面。但赵长天倒不为生存发愁:“我们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可以自负盈亏了,政府的补贴只是我们盈利的一个零头。”变成企业后,政府每年补贴的那个“零头”就会消失,这对发行量达四五十万份的《萌芽》来说,也不算什么。生活还会照旧。

  很多年来,《萌芽》无疑一直是上海作协旗下经营最好的一本文学杂志,这可能也正是有关方面决定将其作为文学杂志改制“头炮”的重要原因。以赵长天的说法,他们其实按企业化运作已多年,并且摸索出了一套运作的方法。

  今后趋势不会成商业杂志

  改制后,虽然在收益上不会有太大变化,但赵长天确实想借此做点事情。他昨天告诉本报记者,《萌芽》杂志社成为独立核算的法人单位后,他就可以很方便地与外部资金合资成立一个新的公司(这在事业单位的年代是很难做到的),这个公司将承担原先《萌芽》杂志的一部分经营业务,包括做《萌芽》的数字出版。

  正因为《萌芽》过去良好运作的基础,改制对于这份老牌文学期刊而言,并不意味着什么巨大的变动。赵长天对本报强调,《萌芽》的风格上暂时不会有什么改变,更不会因为要赚钱就变成郭敬明式的那种商业杂志。“一方面,我们毕竟还是上海作协旗下的文学杂志,仍然要接受作协的领导。另一方面,向青少年普及文学,也一直是我们的责任,这一点即便在改制之后,也不会有任何动摇。”

  文学刊物转制不能一刀切

  一段时间以来,转制对中国的一些文学杂志而言,一直是讳莫如深的事。可现在,《萌芽》杂志社有限公司的成立,无疑在上海的纯文学杂志界撕开了一个口子,一时间人们纷纷猜测,上海的另两份老牌文学杂志《收获》和《上海文学》也将紧随其后。不过赵长天对本报表示,目前尚无这两份杂志将进行转制的消息,“我不赞成所有文学刊物全部改制。《上海文学》、《收获》是以文学精品杂志为目的,不应该太多考虑市场因素,还是要给纯文学留一块小众的平台。”

  在接受本报专访时,上海作协副主席、《上海文学》主编赵丽宏说得很坦率:“对文化事业的转制,不能一刀切。我已经为此呼吁很多年,对《上海文学》和《收获》这样的纯文学刊物,要保护,要扶持。我们现在不会转制。”

  目前,《上海文学》的收益主要有三块,一是刊物本身收益,一是政府提供一定资助,一是靠社会资金赞助。不过赵丽宏无奈地表示,虽然《上海文学》有着五位数的发行量,但成本远远高于支出,靠刊物的行销根本养活不了编辑部。而为了坚持纯文学刊物的品位和格调,《上海文学》不会为了迎合市场而媚俗:“我们不会改变对文学理想的追求,不会登广告文学,不会降低杂志的品质。”而要让刊物精益求精,走向更广大的读者,赵丽宏还是希望政府能够加大支持力度。“最近上海市政府给《上海文学》和《收获》专项资助,使我们的稿费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这是社会对文学创作的尊重,也是对文学刊物的支持。”

  【衍生思考】

  “被养”VS“自养”

  由于历史原因,目前的情形是,很多作协都办有一两份文学杂志,这些杂志社通常是事业单位。在文学式微,发行量欠佳的年代,这些杂志的运作维持主要依靠政府拨款(一份杂志一年接受拨款几十万到几百万不等),靠政府“输血”养活。

  这一“输血”的体制近年来遭受了很多抨击,一些圈外人想当然地认为,这个体制造成了懒惰和不思进取,并且认为这是造成纯文学式微的原因之一。可是文学杂志的编辑们却非常委屈――正是因为坚持文学的纯洁性和严肃性,拒绝向市场妥协,拒绝向商业人物靠拢,他们才走到了今天这个地步,难道应该让他们为此忍受贫穷和辱骂?

  记者注意到,也就是在这“自养”和“被养”的徘徊之中,中国文学类杂志社的转制正在以极其缓慢的速度向前推进。在《萌芽》之前,只有河南省文联旗下的《传奇文学选刊》和《故事家》等几本通俗杂志实现转制,但一些重量级的老牌文学杂志依然是清一色事业单位。

  业内人士认为,在纯文学尚未从困境中摆脱的当今,由国家养几份纯文学杂志,保留几块文学的阵地自然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一旦全部放开,纯文学蜂拥转向商业,那到时想收也收不回来。但问题的另一方面是,纯文学杂志的编辑们也应该多想一些摆脱困境的办法,坐等“被养”,只能给人留下抨击的口实。

责编:史海

登录 | 注册 我要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验证码?点击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