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字母查找动画片 更多

文化产品流向双向化 好莱坞翻拍的日式恐怖片

发布时间:2011年01月18日 10:38 | 来源: 少儿台

  在世界日趋一体化的今天,“全球化”这个词对我们来说已不再陌生。除了经济和社会交流的日益紧密外,文化也愈加开始得到重视。与此同时,“文化帝国”的概念也开始崛起。曾几何时,都是西方文化源源不断输入东方,好莱坞在此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然而,近几年来,文化产品的流向日趋双向化,在好莱坞电影业中,外国的影响,特别是东亚国家的影响已逐渐展露端倪。

  香港的动作电影和日本的恐怖电影是好莱坞最感兴趣的两类。最明显的例证恐怕要数翻拍的众多日本恐怖电影了。例如:娜奥米·沃茨主演的《美版午夜凶铃》(2002年)和《美版午夜凶铃2》(2005年)就是翻拍1998年日本拍摄的《午夜凶铃》和1999年的《午夜凶铃2》。由莎拉·米歇尔·盖拉主演的《美版咒怨》(2004年)及续集都是基于2003年《日版咒怨》拍摄而成的。此外,詹妮弗·康纳利出演的《鬼水怪谈》也翻拍自2002年日本的电影《鬼水怪谈》。然而,直到90年代,在国际电影舞台上,日本的电影才被广泛地认为是恐怖类电影的主力军。而现在,这一类的电影有了自己家喻户晓的昵称,即“日式恐怖片”(J-horrors)。

  日本的恐怖电影产业最初是由一些年轻而勇敢的导演所建立的,他们摒弃传统的经典桥段,将恐怖视为日常生活和当代现实的一部分。日式恐怖片不再是承袭自过去的一种现代童话,而被认为是当今时代精神的一个主要构成(Ognjanovic,2006)。目前,这一类型的日本新一代导演有冢本、黑泽清、崇光石井和中田秀雄,他们用恐怖作为一种媒介来表达其世界观,他们的作品也受到了亚洲和西方影迷的拥戴。

  日式恐怖片的主流题材通常是有关超自然和鬼魂的。它们用象征的手法“隐晦地反映了一种黑暗的世界观,认为过去是恐惧的根源,现在则是偏执和妄想的根源,个体的独立和有意义的生存往往受到周围大规模精神失常的威胁,同样,未来亦受到人类自身突变、个性分裂和高科技毁灭性杀伤的威胁”(Ognjanovic,2006)。至今为止,所有美国翻拍的影片都和这种题材有关。

  好莱坞翻拍国内外的商业表现优秀的影片,可以说有较长的历史。或者,用电影业青睐的说法是“重塑”经典,这起始于好莱坞的创建初期。其中著名的美国西部片《豪勇七蛟龙》(1960年)就是翻拍日本导演黑泽明在1954年拍摄的《七武士》。同样的,由赛尔乔·莱翁指导的西部影片《荒野大镖客》(1964年)也是翻拍黑泽明导演的日本电影《用心棒》(1961年)。(Lee,2005年)在70和80年代有许多经典电影被翻拍,如1980年的《灯红酒绿杀人夜》和1973年的《驱魔人》。相对而言,或许至今为止最著名的美国翻拍的日本电影是1998年《怪物哥斯拉》,当时影片的总预算达到了l亿2千万美元。尽管《怪物哥斯拉》在美国本土市场上仅打成平手,但海外的销售成绩最终使它获得成功,整个影片在全球的票房总收入达到3亿7千9百万美元(维基百科,2008年)。

  在当前翻拍日本恐怖片日益成为趋势,这不得不让我们去思考好莱坞热衷于翻拍日本恐怖片的原因。表面上看,好莱坞似乎在通过翻拍来探索独特的亚洲文化,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就是每一部电影作品的诞生都是以追求商业利润为目标的。当一些人认为当前的翻拍趋势仅是好莱坞追求利润的又一商业策略时,另一些人却认为这是好莱坞创意枯竭的体现。

  一些评论家指出当前的翻拍浪潮是由于好莱坞自身缺乏创造力和行之有效的创作理念。他们感到电影产业已碰到创造力匮乏的危机。好莱坞已没有这一类型的电影可翻拍。一些影片像《电锯惊魂》(2000-2007年)和《死神来了》(2000-2006年)正在失去吸引力(Hantke, 2007)。一些人甚至进一步认为“美国恐怖电影过分追求病态连环杀手和骇人听闻的制作效果,因为我们开始迷恋恣意的暴力和能将此暴力体现于电影中的能力。而这就是个失败。”(Hantke,2007)。鉴于目前并不乐观的局面,好莱坞开始在国外寻找灵感。有人认为翻拍潮是源于日本恐怖片的高质量,因为它们和世界其它国家的作品相比更具竞争力。而正当好莱坞开始寻找新鲜的理念和有趣的电影时,日本恐怖片被适时地引入了美国市场(Heianna,2005)。同时,恐怖电影和大多数电影种类相比本质上更便于跨文化传播,因为恐惧是无国界的,当我们看到鬼时我们都能认出它。能让我们恐惧的事比能我们大笑的事所受社会条件的影响更小,比如,对幽默的理解在不同的文化间会有较大的差异(Rafferty,2008)。因此,恐怖影片这一类别对翻拍来说是一个极好的选择。

  评论家指出的另一个原因是通过购买亚洲国家的电影版权,好莱坞的主要工作室正在试图扩展美国市场并抓住迅速发展中的亚洲市场。同时,翻拍是一个很好的降低成本预算的方法。由于制作原创影片过程艰难,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好莱坞的工作室更倾向于简便且省钱的方式。翻拍电影的导演仅需对经市场验证能够获利的原作品稍作调整就可以了(Lee,2005)。翻拍日本恐怖电影相对花费较少,所以从成本和预算上来说,堪称明智的选择。大多数翻拍电影的预算是低于好莱坞原创影片平均预算的。而且目前有几十部电影正等待着被重新包装,所以在将来有更多此类翻拍电影的出现也就很正常了。

  这些翻拍策略看上去还是赢利的。资料表明,《美版咒怨》在2004年10月22日至25日的首映荣登排行榜第一名,直到深受期待和广受欢迎的影片《雷》在第二周上映的时候一直蝉联票房收入第一。《美版咒怨》在上映的四个星期里,票房收入达到l亿多美元,远超1千多万美元的预算。梦工厂购买《午夜凶铃》的版权只不过花费了120万美元,而后又花费了4千万美元在此影片上。如果我们将该预算和任何亚洲影片的预算相比,看起来像是一个大成本制作,但是,对于好莱坞大片动辄l亿到2.5亿的制作费用来说,这并不算什么。不管怎样,《美版午夜凶铃》是成功的。其在美国的票房收入高达1.3亿美元,而在全球更收获了2.3亿美元。“具有讽刺意味的是,El版《午夜凶铃》在日本是票房收入最高的电影,高达6千6百万美元,而《美版午夜凶铃》仅仅在日本上映两周就达到了8千3百万美元的收入”(Xu,2004)。这种有趣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实力竞争仍旧存在。日本观众去看美国翻拍的日本原创影片,并使美版的票房收入高于日版原创的这一事实,再次印证好莱坞的能力和实力依然是世界电影中最强大和最有影响力的。这也一定程度上表明文化帝国仍然存在。讽刺的是,在亚洲经济领域中的流通现象与在电影产业中所发生的极其相似。跨国企业例如耐克和许多亚洲国家的企业,如中国和印尼签订生产合同,将成品带回美国,印上美国标签后,再拿回这些最初生产产品的国家销售,从中赚取巨大利润。

  尽管翻拍的电影在影院和DVD出租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围绕翻拍的批评仍然络绎不绝。(Lee,2005)其中主要的一方面是有关于翻拍作品的质量问题。很多人认为翻拍的作品很少能达到原创的水平。例如,主题不像原创电影一样既有深度又有内涵;剧中人物的角色发展有时会被忽略;情节的转折点被弱化;电影中的文化因素也因翻译的原因而丧失。针对这些越来越多的批评意见,好莱坞的工作室已经开始雇佣外国导演来接管翻拍工作。清水崇,《日版咒怨》的原创导演被聘用去摄制《美版咒怨》,而日版《午夜凶铃》的导演中田秀夫则被聘用在《美版午夜凶铃2》的摄制中。这些举动表明了好莱坞希望翻拍的影片能忠实于原作的愿望。同样,通过翻拍亚洲电影和聘用亚洲电影制作人,好莱坞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亚洲人才和文化在国际上的认知。

  再次,文化差异决定了美国和日本恐怖片的不同特点。美国恐怖的一个主要特点是“血淋淋的,充满令人震惊的画面”。而美国观众也对美国恐怖片形成了一个共有的印象,那就是片中充斥着血淋淋的场景,片中的人物也一定以令人恐惧的方式死亡。近期的美国原创恐怖片似乎已经改变了僵尸、吃生肉的怪兽和连环的杀手们充满血腥和脑浆溅落的套路。如《活死人黎明》、《电锯惊魂》、《生化危机》和《寂静岭》,刚开始这些电影的确在影院上有着尚佳的成绩,但是它们之后的表现却不太令人满意。它们中的一些甚至没有进入影院上映而是直接制作了DVD。在某种程度上,我认为这些典型的恐怖片有如此的结局是由于美国观众缺乏耐心所致,因为他们不愿意等待影片情节慢慢展开,相反地,他们愿意在第一时间里看恐怖的场景,这样才符合他们脑海中优秀恐怖片的传统印象。像中田英寿在一次采访中说,“就观众的一个最大差异而言,美国观众需要震撼和刺激,而亚洲观众更有耐心去观看剧情是如何展开的。”(Heianna,2005)在某种程度上,这些电影并不仅仅是固有恐怖片模式的产物,它们同时也是支撑和培育这种固有恐怖片模式的一种力量。当更多的影片依据模式被生产出来后,观众们也更加乐意接受这种恐怖片的模式。

  与此相反,“日本电影则是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心理恐惧度逐渐升级”(Heianna,2005)。这些电影追求心理恐惧超过对疤痕的制造,并且与恐怖的视觉和氛围相结合。故事通常发生在乡村地区,充斥着鬼和超自然现象,主题常为报复、轮回和家庭关系。日本电影不像美国电影那样过分侧重演员和对白,而倾向于营造氛围,这样观众必须亲身融入故事中将各部分组合起来分析。这些电影的制作技巧和导演风格对于日本电影在好莱坞一定程度上的成功有极大贡献。正如恐怖电影杂志Fangoria的编辑Anthony Timpone所说,“日本恐怖电影通常缓慢展开,使你在观看的过程中逐步积累恐怖感。他们在讲述故事时不遗余力。角色和恐怖都是慢慢建立起来的,一步一步地,直到产生一个巨大的恐怖的结局。这些电影充满了各色氛围、悬疑、恐怖的事物和毛骨悚然的音效。看El版电影完全是一种感官上的体验。”(Wolf & Mancini,2004)。他指出这些故事通常情节紧张、吓人、含蓄,且从艺术角度看富有趣味。

  决定重拍电影而不是对原电影进行简单的配音和配字幕,引起了一些电影评论家对是否能承袭原电影的成功的担忧。重拍的电影选取了一些原作的情节,但是为了满足美国大众的口味,考虑到他们对日本文化和习俗缺乏足够了解,重拍的电影采用了不同的场景,且一定程度上简化了情节使故事更加连贯。在两个版本中寻求平衡是一个重拍电影取得成功的关键。例如,男主角的特异能力等因素被摈弃了,引入了新剧本和故事构架。即便有了这许多的更改,导演Nakata认为影片仍很有氛围,看上去格调非常阴暗,也没有因为要吸引美国大众而充满血腥。他认为整体来看“美国版本的精髓还是忠实于日本版本的”。(Wolf & Mancini,2004)

  正如上文提到的,不同于美国恐怖电影,日本电影多倾向于超自然的主题。这和亚洲文化背景息息相关。亚洲文化中多信仰超能力和生死轮回。如The Ring And Dark Water的导演Hideo Nakata在一次采访中说“我们尊重已故的人和先人,而且我们尊重亡灵世界的观念”(Wolf & Mancini,2004)。例如,在亚洲人中流行一种看法,如果一个人死于暴力或超自然的事故,特别是被谋杀或自杀,那么死者的鬼魂就不能进入真正的永生世界直到他的冤屈得到伸张。这些鬼魂通常充满怒气,并需要通过伤害甚至杀死世上的活人来解除死亡的诅咒。在这些电影中,鬼魂通常游移于生死线边缘,或是脱离肉身的魂魄,这种观念深深地植根于亚洲文化、神话和生活方式中。这也是为什么日本恐怖电影更倾向于缓慢营造氛围,并通过早已存在于观众脑海中的畏惧、信仰和迷信一步步地制造紧张感。这种文化差异引发了一种争议,即西方导演在试图将日本恐怖电影引入一个无法完全包容和理解它的文化中。而且对于日本恐怖电影的忠实观众来说,重拍的电影对于原电影内容的删节也使其丧失了不少原作的魅力。也许这也是为什么这些重拍作品在开始往往能激起较大的浪花,但最终在票房上无法达到最初的期望(Gaza,2007)。

  世界电影业愈加呈现整体化趋势,美国、中国、日本或印度电影有明显区别的概念也被完全打破(Lee,2005)。从上述日本恐怖电影被重拍的情况可以看出,一种全球化的电影理念已经诞生,那就是蕴含独特因素的电影能在世界各国吸引各类的观众。在重拍现象的背后隐含的并非肤浅的金钱的因素,而是东西方的文化和经济在全球化过程中的挣扎和较量。

责编:史海

登录 | 注册 我要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验证码?点击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