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字母查找动画片 更多

[初三语文] 杨修之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理解“沉吟、禀清、班师、谮害、惑乱、对答如流、适、数、忌、如、但、即”等词的词义。

2.了解罗贯中与《三国演义》,了解杨修的有关史实。

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自读本文,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深入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3.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德育目标

做人要谦逊自持,保持心理健康,完善健全人格。

教学重点

1.分析曹操、杨修的性格特征,明确二人之间的矛盾。

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独特写法。

教学难点

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 利用多媒体播放《三国演义》相关片断,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文献法 学生自行收集相关背景资料,增强对文章的感性认识。

3.竞赛式教学法 这是一种“敌”“我”双方比赛回答问题,并以此体验个人成就感的教学方法,能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并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点评法 鼓励学生独立自主地探究问题。用三言两语表述自己的观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三国演义》光盘、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资料助读,了解背景;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并复述故事情节;开展小组竞赛,决出优胜小组;辩论杨修的死因,明确人物的性格特征;联系实际、反观自我,知得失、明方向,谱写人生新篇章。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多媒体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杨修之死》片断。

设计(一)

现在已进入读图时代,《三国演义》电视剧想必次家都看过,图文对读,或许会有新的发现。今天让我们走进《杨修之死》,重温历史,重温那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

设计(二)

请欣赏下面这首诗,多媒体显示:

聪明杨德修,世代继簪缨。

笔下走龙蛇,胸中锦绣成。

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

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这首诗评价历史人物杨修,认为杨修才能卓著,最终招致杀身之祸。杨修到底因何而死?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进《杨修之死》。

二、资料助读

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背景资料,投影显示: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弊。他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小说家。他广泛搜集了有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释,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以史实为基础,融合大胆而合理的想象和虚构,创作了“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罗贯中在这部巨著里,借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愤怒的抨击,提出了自己的鲜明政治理想——仁政。这个观点形成全书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使曹操和刘备两个艺术形象形成鲜明对比,互相衬托,以强烈谴责暴政,热烈颂扬仁政的思想。
 


三、整体感知,把握文意

1.学生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2.学生圈点勾画,标出疑难问题,或请教同学,或请教老师。

3.自行复述课文,并思考杨修死因。

四、小组竞赛,激发学习热情,激活探究思维

1.教师宣布竞赛规则:全班分为两大组,男子组和女子组,每组底分100分。文言知识每小题5分;语言表达题每小题10分;复述故事,每个故事满分10分,要求内容得当,表述流畅,否则酌情扣分;辩论胜出者加50分,要求口齿清楚、思路明晰、说理充分、有据可依。

2.竞赛过程:(全部题目多媒体显示)

第一部分,必答题

(1)解释加点的词语。(单数男生必答,双数女生必答)

① 适庖官进鸡汤

②数犯曹操之忌

③人皆不晓其意

④丕如其意

⑤植然其言

⑥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男生必答)

①鸡肋

②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

③数犯曹操之忌

(3)按拼音填汉字并释义。(女生必答)

①竟取匙与众食qì( )

②操因疑修zèn( )害曹丕

③延弃弓cāo( )刀

(4)翻译下列句子。(女生译单数,男生译双数)

① 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②(操)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

③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④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第二部分,抢答题

(1)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学生抢答后教师明确:“身死因才误”是本文的叙事线索。

(2)叙事的方式有:A.顺叙 B.倒叙 C.插叙 D.补叙 本文属哪种方式?

学生抢答,明确:插叙。

第三部分:复述故事

要求详细具体,要加进自己的想象,活画出曹操的心态。

女生选代表复述:鸡肋事件、阔门事件、一合酥事件。

男生选代表复述:梦中杀人事件、吴质事件、邺门事件、答教事件。

第四部分:展开辩论

男生代表、女生代表抽题、辩题;

杨修恃才放旷,终致杀身之祸。(正方)

曹操忌才妒贤,处死杨修以消除祸患。(反方)

两组各选四名成员担任主辩、第一副辩、第二副辩、第三副辩。

正方辩词选摘:

杨修之死,实乃杨修之过。

卖弄才华,锋芒太露。杨修确实学识渊博,才华过人。但是纵观杨修一生,并没有在军事、政治上给曹操出过什么奇谋良策,像郭嘉、程旱那样;却在“门内添活字”“一人一口酥”之类的小事上卖弄聪明,以致一再遭到曹操猜忌,埋下祸根。

恃才放旷,不知检点。曹操“梦中杀人”本是玩弄权术以掩人耳目的勾当,杨修偏要给他戳破,岂不是自找倒霉。至于擅自命令军校收拾行装,更是惑乱军心,事关军法,岂能乱来?

小事聪明,大事糊涂。表面看来,杨修是最知曹操心意的,夏侯也夸他“真知魏王肺腑”。但是他对于曹“忌之”“恶之”“有杀修之心”却一无所知。参与曹氏家族立太子的斗争,本来就是做人臣的大忌,即使曹操不杀他,将来曹丕也不会放过他,而他却无自知之明。曹操就立太子一事,问过谋士贾诩,贾诩就不敢表态,他在大事上比杨修聪明。

总之,杨修之死完全是咎由自取,聪明反被聪明误,看来一个人聪明有才华是好事,但如果不能用到点子上,又不能谦虚谨慎,好事也会变成坏事。

反方辩词选摘:

曹操外恭内奸、嫉贤妒能妒能、心狠手辣、虚伪狡诈,这是人所共知的。杨修猜透曹操的心思。这让曹操很恼火,杀他是必然的。

另外,曹操杀杨修主要是出于身后安宁的考虑。由于袁绍与刘表在处理继承权问题上留下致命的祸患,心有余悸的曹操为避免死后发生同样的悲剧,便决定剪除曹植的羽翼,以巩固他的接班人曹丕的统治。杨修之死,正是由于他与曹植过从甚密。曹操处死杨修是为身后国家的安危考虑。

第五部分;在辩论的基础上,总结人物的性格特征

两组主辩作总结发言,总结杨修、曹操的性格特征。

明确:杨修:恃才放旷、狂妄轻率

曹操:虚伪狡诈、老谋深算

教师评议,并总结:杨修之死的原因有三点:一是由于杨修能摸透曹操心思,曹操嫉妒他的才能,故杀之以除心腹之患;二是由于杨修恃才放旷,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置军纪于不顾,他的被杀是咎由自取;三是由于杨修已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人的斗争之中,在曹丕已经得势的情况下,他必将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

第六部分:决出胜负方

五、赏读课文,学习通过典型事例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学生总结本文写人的独特技法,明确:文中的七个事例各有完整的事件过程,具体刻画了曹操的忌才妒能、奸险阴狠,杨修的恃才放旷。

一个人的性格,往往能从他做的事表现出来。通过叙事,可以反映人物鲜明的性格,不过,叙事要做到选材集中、精当,从塑造人物、突出主题出发,精选最能体现事件深刻意义、人物思想品质的材料来写。在这一方面,本文堪称典范。

六、延伸拓展,联系实际,深刻反思

教师提问:杨修才华横溢,因其才受曹操赏识,也因其才被曹操杀害。我们青少年从杨修之死中该明白些什么呢?

学生各抒己见。

生1:杨修依仗自己的才能而不拘礼俗,凭自己的聪明才智,狂妄轻率,耍小聪明,无视他人存在,最终被杀,咎由自取。一个人有才,还得会用才方可施展才华,远祸避害。

生2:我由此想到了独生子女,其中不乏一些惟我独尊、自私冷漠、缺乏爱心的人。倘若个人成绩优秀,便傲视他人,轻视师长,这其实是一种心理疾病。我认为杨修就死于这种心理疾病。

师:这种心理疾病,心理学称之为“人格障碍”,这种人缺乏调节情感活动和行为活动的能力,从而表现出放荡不羁、缺乏自制力、偏执自恋的倾向。

生3:我们青少年从杨修之死中应该得到启示:一个人应有健全的人格,要有一颗平常心,最起码要心理健康。

师:心理健康的标准有以下七点:(1)了解自我、接纳自我,能体现自我存在的价值;(2)正视现实,接纳他人;(3)协调、控制情绪,心境良好;(4)有积极向上、现实的人生目标;(5)对社会有责任心;(6)心地善良,有爱心;(7)有独立自主的意识。

同学们,生活是七彩的,有欢乐也有悲伤,只要我们给予他人帮助”厶中装的不仅仅是一己之悲喜得失,学会与人相处,杨修的悲剧便不会重演。

七、课堂小结

《杨修之死》带给我们太多的感悟,如;选用典型事例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插叙的成功运用;历史的无情、政权相争的残酷、人性的丑陋;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性……《三国演义》如甘露琼浆,滋养了一代又一代读者。请大家课外选读《三国演义》。

八、布置作业

1.整理课上的发言,写一篇读后感。

2.试以下面两件事为例,讨论曹操的性格。

(1)曹操既杀杨修,佯怒夏侯悍,亦欲斩之。众官告免。操乃叱退夏侯悼,下令来日进

兵。……操带伤归寨:原来被魏延射中人中,折却门牙两个,急令医士调治。方忆杨修之言,随将修尸收回厚葬,就令班师。

(2)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硅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世说新语·容止》)

提示:此题也是一道开放题,意在使学生认识曹操的复杂性格。

(1)揭露曹操的虚伪、奸诈。曹操决不会杀他的爱将夏侯悼,但也要装装样子,以遮盖众人耳目,表示自己能公平地处理这件事。下令“厚葬”杨修,则表示他有悔悟之意,借以收买人心。

(2)曹操追杀匈奴使,表现他复杂的性格和心态。

对于曹操的做法,学生可能有各种各样的认识,必然对他们分析曹操的性格带来多样性。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

3.就曹操被魏延射落门牙一事,探究作者的思想倾向。曹操为何厚葬杨修?


备课资料

重温经典

温酒斩华雄

程普、黄盖、韩当都来寻见孙坚,再收拾军马屯扎。坚为折了祖茂,伤感不已,星夜遣人报知袁绍。绍大惊曰:“不想孙文台败于华雄之手!”便聚众诸侯商议。众人都到,只有公孙瓒后至,绍请入帐列坐。绍曰:“前日鲍将军之弟不遵调遣,擅自进兵,杀身丧命,折了许多军士;今者孙文台又败于华雄,挫动锐气,为之奈何?”诸侯并皆不语。绍举目遍视,见公孙瓒背后立着三人,客貌异常,都在那里冷笑。绍问曰:“公孙太守背后何人?”瓒呼玄德出曰:“此吾自幼同舍兄弟。平原令刘备是也。”曹操曰:“莫非破黄巾刘玄德乎?”瓒曰:“然。”即令刘玄德拜见。瓒将玄德功劳,并其出身,细说一遍。绍曰:“既是汉室宗派,取坐来。”命坐。备逊谢。绍曰:“吾非敬汝名爵,吾敬汝是帝室之胄耳。”玄德乃坐于末位,关、张叉手侍立于后。

忽探子来报:“华雄引铁骑下关,用长竿挑着孙太守赤帻,来寨前大骂搦战。”绍曰:“谁敢去战?”袁术背后转出骁将俞涉曰:“小将愿往。”绍喜,便著俞涉出马。即时报来:“俞涉与华雄战不三合,被华雄斩了。”众大惊。太守韩馥曰:“吾有上将潘凤,可斩华雄。”绍急令出战。潘凤手提大斧上马。去不多时,飞马来报:“潘凤又被华雄斩了。”众皆失色。绍曰:“可惜吾上将颜良、文丑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惧华雄!”众视之,阶下一人大呼出曰:“小将愿往斩华雄头,献于帐下!”众视之,见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声如巨钟,立于帐前。绍问何人。公孙瓒曰:“此刘玄德之弟关羽也。”绍问现居何职。瓒曰:“跟随刘玄德充马弓手。”帐上袁术大喝曰:“汝欺吾众诸侯无大将耶?量一弓手,安敢乱言!与我打出!”曹操急止之曰:“公路息怒。此人既出大言,必有勇略;试教出马,如其不胜,责之未迟。”袁绍曰:“使一弓手出战,必被华雄所笑。”操曰:“此人仪表不俗,华雄安知他是弓手?”关公曰:“如不胜,请斩某头。”操教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后人有诗赞之曰:

威镇乾坤第一功,辕门画鼓响冬冬。

去长停盏施英勇,酒尚温时斩华雄。

曹操大喜。只见玄德背后转出张飞,高声大叫:“俺哥哥斩了华雄。不就这里杀入关去,活拿董卓,更待何时!”袁术大怒,喝曰:“俺大臣尚自谦让,量一县令乎下小卒,安敢在此耀武扬威!都与赶出帐去!”曹操曰:“得功者赏。何计贵贱乎?”袁术曰:“既然公等只重一县令,我当告退。”操曰:“岂可因一言而误大事耶?”命公孙瓒且带玄德、关、张回寨。众官皆散。曹操暗使人赍牛酒抚慰三人。

《温酒斩华雄》,虽然只是一个较小的战斗场面,却写得惊天动地、气象万千。突出地塑造了关羽勇冠三军的英雄形象,读来令人回肠荡气。

这段节选在艺术上最成功的地方就是以虚写实。

节选的第二个艺术特色就是逐层铺垫,烘云托月。

节选的第三个艺术特色是精心选用道具。这一杯酒在艺术上确实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


与你合作探究

生:杨修聪明绝顶,为什么不能自保,却被曹操杀害了呢?

师:依据这篇课文,杨修被杀可以归纳出三个原因:

一是由于杨修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又考虑到留他在身边终不免造成祸患,总想找一个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杀掉。

二是杨修恃才放旷,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置军纪于不顾,一听到“鸡肋”就自动收拾行装,并煽动他人也作拔营的准备,因此,他的被杀是咎由自取。明代李贽点评《三国演义》时对这件事曾写道:“凡有聪明而好露者,皆足以杀其身也。”即有此意。

三是由于杨修已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的斗争之中,在曹丕已经得势的情况下,他必将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曹操为了身后接班人的安危考虑必定会杀掉他的。

生:本文是怎样进行插叙的?这种插叙有什么作用?

师:曹操以“造言乱军”的罪名诛杀杨修可谓堂堂正正、无可指责——此人实在是罪有应得。就事论事,不过如此,真是简单得很。但细究起来,这件事又很不简单,因为曹操早有杀修之心,他一直在等待时机,为的是找一个堂皇的理由把杨修除掉,以免旁人猜忌。他这种阴险的心理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为了揭示这一过程,说明曹操杀杨修的真实意图,小说作者运用了插叙的写法,追述此前杨修“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的事实。大体可分两类:一类属日常生活范围,包括改建花园大门、分食塞北酥饼和所谓“梦中杀人”三事,生动地反映了曹操待人接物以小慧售其奸,故意乱人耳目,可每次都被杨修揭穿;身边有这样一个才思敏捷、能猜透自己心意的人,他如何能不“忌”不“恶”乃至时时加以防范呢?另一类属于政治活动范围,包括杨修告发曹丕阴事、教曹植斩门吏而出和为曹植作《答教》三事,这表明杨修已深深地卷入宫廷斗争之中,他竭力辅佐曹植做曹操的接班人,反对曹丕继位。这样一个危险人物,如果留下来必将成为他身后的大患,因而“此时已有杀修之心”。这又表现了他的深谋远虑。

生:“曹操既杀杨修,佯怒夏侯悖,亦欲斩之。众官告免。操乃叱退夏侯悖,下令来日进兵。”这些描写表现了曹操的什么特点?

师:揭露曹操的虚伪、奸诈。曹操决不会杀他的爱将夏侯悖,但也要装装样子,以遮众人耳目,表示自己能公平地处理这件事。

师:曹操既然杀了杨修,为什么又下令“厚葬”杨修?

生讨论后明确:下令“厚葬”杨修,表示曹操有悔悟之意,借以收买人心。

师:我们学过中国古代史,也看过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结合课文,怎样评价曹操其人和文学作品中的曹操形象?

生讨论后明确: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兴屯田、抑兼并、统一北方,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而《三国演义》却主要强调他的坏处。在许多读者中造成了对这个历史人物的错觉,完全有必要加以澄清。正如鲁迅先生指出:“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进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这就告诉我们,要把小说人物与历史人物区别开,因为小说中的曹操形象,在长期流传的过程中,早已脱离开历史上真人真事的限制,而被创造成了一个具有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典型。

责编:胡悦

登录 | 注册 我要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验证码?点击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