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字母查找动画片 更多

[初三语文] 愚公移山

设计理念:紧扣本文“寓言”的特点,通过学生丰富的学习活动,重点分析讨论课文的对比写法和人物形象。

教学步骤:

一、美读课文。
1.学生试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如:荷、箕畚、龀、匮、亡、厝

2.学生自读课文及注释,要求读懂课文。

注意积累重要词语:惠、反、亡、厝、且、惩、迂、聚、指、于、许、以、之、曾、焉、诸、尾荷、箕畚、龀、其、匮、苦、感

掌握特殊句式:

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

帝感其诚。(被动句)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反问句)

3.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得节奏鲜明、顺畅达意,能够理清文章脉络。

4.学生演读课文,要求演读好人物语气。如: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用商量、劝说的语气读,读出愚公之妻担忧、热心谋划的心理。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用嘲讽、鄙视的语气读,读出智叟鄙夷的心理。    

5.学生复述课文故事情节。

二、精析课文。

1.把握本文的寓意。学生浏览全文,思考: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教师明确:“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终会取得成功”或“人定胜天”。

2.学生联读文中所有的对话,找出文中的对比处,朗读文章结尾,思考讨论:

①这些对话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②这些对比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③怎样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明确:

①第一段有三处对话: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这是愚公一家在商量“移山”事宜,特别是解决了土石问题。

第二段集中写愚公和智叟唇枪舌剑的较量(对话略)。

对话推动了故事情节:“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是故事的开端,“其妻献疑曰”和“杂曰”是故事的发展,愚公和智叟的辩论更是把故事推向高潮。     

②第一组对比:愚公和智叟的对比。愚公有造福后代的宏伟抱负,坚信人力无穷。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作者在命名上也是用意良深:愚公大智大勇却命名为“愚”,智叟愚蠢僵化却命名为“智”。这一颠倒,加重了对比色调,且增强了讽刺效果。

第二组对比:京城氏之子和智叟的对比。京城氏之子很幼稚,却“跳往助之”;河曲智叟是“笑而止之”,一“助”一“止”,一热情活泼一保守僵化,河曲智叟可以说连个小孩都不如。

第三组对比: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对比。“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愚公之妻对丈夫可谓客气率真,河曲智叟对愚公是挖苦讽刺:“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之妻是献计献策,河曲智叟是大泼冷水,愚公之妻是心地善良,考虑周至,河曲智叟是好为人师,鼠目寸光。

③关于文章结尾。这是一个想像式的结尾、夸张式的结尾,这是对愚公移山巨大力量和伟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颂。也表达了古代人民借助想像,寄托于神话,向自然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愿望。这个神话结尾,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效果,使“愚公移山”的形象更为高大、感人。

4.教师小结“寓言”的特点:寄寓深刻的道理于故事之中;常运用对话展开情节;大

胆运用想像和夸张构置故事情节。

三、评价人物。

1.学生分小组探究:

愚公很愚蠢吗?智叟很有智慧吗?你怎么评价这两个人物?

2.学生发言,教师提示:

愚公不“愚”,因为:①目标远大,造福子孙——“指通豫南,达于汉阴”。②意志坚定,毫不动摇——虽然“年且九十”却坚信移山大业必成。③凝聚人心,克难有方——“聚室而谋”、“(土石)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④高瞻远瞩,思想灵活——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⑤精神感天动地,移山成功——“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愚公是一个大智大勇的古代英雄。
    智叟不“聪明”。表面看起来,智叟好像是聪明。因为愚公毕竟“年且九十”了,两座山又这样大,很难移走。但是,他思想僵化,以静止的眼光看问题,没有看到愚公一家子子孙孙不断挖下去,“山不加增”,终于会成功的道理。他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更说明他不是“智”,而是真正的“愚”。智叟是一个鼠目寸光、愚蠢僵化的人。

3.教师小结,全课收束。

 

[第二方案]

设计理念:学生围绕辩题“愚公应该(不应该)移山”,展开辩论,让学生的辩才得以磨砺,思想发生碰撞,智慧闪烁光芒,深度解读文章主题。

教学步骤:

一、朗读课文。
1.   学生朗读课文、注释,读好人物语气,读出丰富的情感。

2.重点朗读课文第二段,体会唇枪舌剑论辩的力量。

二、展开辩论。

1.教师简介辩论知识:辩论比赛由队员陈词、盘问、现场提问、自由辩论、总结陈词

五部分组成。

2. 出示辩题:正方:愚公应该移山。反方:愚公不应该移山。

3.学生展开辩论。

正方观点摘要:

一、  愚公移山可解决“出行难”的问题,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二、移山开路可改善愚公的家境,可造福子孙万代。
    三、“人心齐,泰山移”,愚公眼量长远,思想积极开通,相信人力无穷,能够创造性地发掘人力资源的潜在价值;愚公移山看似一点一点地搬动,却是量变的体现,量变必然引起质变。“愚公移山”是中国人的大智慧。

四、愚公移山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怕困难、持之以恒、奋斗不息的精神早已成为民族精神的主体,“愚公精神”鼓舞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也必将鼓舞人民去开创美好的未来。

      反方观点摘要:

一、愚公不尊重发展规律,愚公移山劳民伤财,遗害无穷。愚公和他的子孙们年复一年地实践着“征服自然”的愿望,却破坏了自然生态,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二、“愚公移山”反映的是“人是万物之主”“人定胜天”的陈旧观念,已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搬家体现了创新意识,破除守土重迁的传统观念,以坦荡的胸襟面对世界。搬家体现了中华民族务实之中求应变,应变之中求发展的科学精神。

4.教师表示支持正方观点,并就文章主题进行小结,全课收束。

责编:胡悦

登录 | 注册 我要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验证码?点击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