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字母查找动画片 更多

[初三语文] 地下森林断想

设计理念:地下森林创造了生命史上的奇迹,它深沉、坚毅的品格给我们以强烈的震撼。因此,本创意意在引导学生感知地下森林的形象,感受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体会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融的艺术手法,探明课文的主旨;探究文章震撼人心的奥秘,品析鉴赏本文的语言美、哲理美。

    教学步骤:

(一)激情导入。

1.导语:地下森林,又称火山口原始森林,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镜泊湖西北约50公里的张广才岭东南坡的深山中。初唐诗人宋之问有诗曰:“两岩天作带,万壑林披衣。秋菊迎霜序,春藤碍日晖。翳潭花似织。绿岭竹成圃。”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地下森林断想》,就是一首对火山峡谷和地下森林的赞歌。

2.作者简介。

张抗抗,浙江杭州人。1963年考入杭州一中。在黑龙江一国营农场生活了8年。1972年在上海《解放日报》上发表第一篇小说《灯》。1975年出版反映边疆农场建设和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分界线》。1977年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1979年发表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反映新的历史时期,青年们对不同的婚姻爱情的认识与追求。1986年出版长篇小说《隐形伴侣》,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展示一代知青辗转矛盾的心路历程。

3.题解。

课文标题“地下森林断想”中的“断想”怎么理解?

断想:是片段感想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教师范读课文或者听课文录音,注意生字生词。

愤懑(mèn)    瘠薄(jī bó)    沉湎(miǎn)    孱(chán)弱   窥(kuī)测

遮天蔽日    浩瀚无垠    隐姓埋名    袅袅烟云    山崩地裂    悄然无声

装模作样    万籁俱寂    肃然起敬    沉默寡言    百鸟啾啾    蔚为壮观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

①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文章所写的“地下森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③你读了本文后有什么感受?

5.用简介的语言说一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面对大自然创造的地下森林奇迹,作者展开丰富的想像,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写了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满怀激情地歌颂了地下森林的顽强不屈的生命力,表达了对孕育地下森林的峡谷的无限景仰之情。

(二)理读课文,体会构思和写法。

1.速读全文,划分层次并说明理由。

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段):点明地下森林的特点——奇特,表达作者的感受——惊讶。

第二部分(3-20段):描写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突出其“艰辛”的特点。又可分两层:

第一层(3-8段):写火山爆发。地貌面日全非,所有生命毁于—旦。

第二层(9-20段):这部分极写环境的恶劣和地下森林生长的艰辛,给人以沉重感、厚重感。

第三部分(21-27段):描写亲眼所见地下森林的状貌,突出其“自豪”的特点,表达作者景仰之情。并揭示悟出的深刻哲理。

2.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本文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写作者去寻觅地下森林,其次凭想象叙写地下森林怎样在逆境中诞生、成长,最后写它的胜利。

3.为什么行文结束才正式对地下森林作正面描写?

本来这些描写可以移至文章开篇,展示作者目击地下森林之后的强烈深刻的第一印象,也成为读者阅读本文的第一印象,但是作者似乎有意暂且不表,留待文尾展示出来,想来是突出地下森林的黑暗,艰辛,险恶的经历,在极写这种经历之后顺势再现森林的壮观景象,劫后余生,庆幸之至,作者写来痛快淋漓,读者读来更觉新奇。

4.文章的三个部分在叙事和抒情上各有什么侧重?

第一部分近于抒情,用主观感受表达观览地下森林的心情;第二部分以描写为主,作者将主观倾向掩饰暗藏;第三部分复又抒情,毫不掩饰地表达对地下森林的赞叹和讴歌。

(三)研读课文,把握主题。

1.试从几个方面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并作简单解释。

坚忍顽强,不怕艰难险阻,不怕黑暗,忍受漫长的生长过程的煎熬;

沉着谦逊,拥有无比丰富的财富,却与世无争,沉默寡言;

乐观豪迈,自信生命力的强大,终究能战胜一切困难,任何时候都不悲伤或消沉;

无私奉献,把伟岸的成材献给人类,用美丽的景色装点大自然。

2.作者由地下森林升华出一个怎样的主题?

作者由地下森林升华出深刻的主题,可以用课文倒数第二段中的话来回答: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总要破坏和毁灭一些什么,但也总有一些顽强的生命不会屈服。

这样的回答好像没有回答完,还应补充一些内容:不怕命运不公平,只要努力,只要忍耐,终究能获得转机,获得应有的荣耀和尊敬。

 (四)赏读课文,增加积累。

1.大量运用叠字。

如“黑黝黝,光秃秃,阴森森,静悄悄”,“整整齐齐,密密麻麻地耸立着一片蔚为壮观的森林”,“纯洁的白桦,挺拔的青杨,秀美的黄菠萝”,“墨绿的松,金色的唐棋,橘黄的杨,火红的枫”,“莽莽群峰”、“高高天庭”等叠字,都用得非常精心而细致,流畅而工稳,显示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力。

2.对称句的运用。

如“阳光不喜欢峡谷,峡谷莫非不知道?阳光是公平的吗?峡谷莫非不明白”,“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等,它们具有形式上的齐匀性和朗读上的旋律性,在回环往复中又逐步深化思想意蕴,强化感情表达的力度。

3.精彩的写景语句。

“狂风呼啸,气浪灼人,沙石飞腾,岩浆横溢,霎时天昏地暗,山崩地裂,好像到了世界末日……”这是描写最初地质突变时的情景,一句话一个景象,语言简练,读来有厚重之感。

4.哲理深刻的句子。

“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总要破坏和毁灭一些什么,但也总有一些顽强的生命,不会屈服,绝大屈服啊!”哲理深刻: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常常会堕入低谷,像大自然的风云变幻,地质变迁考验森林,禽兽的生命适应性一样,考验人群的品质,适应性,耐力,锤炼人群的意志,生命力。沧海横流,天地翻覆,方显英雄本色;火尽烟灭,劫后余生,更知生命可贵。历史与现实,个体与群体,莫不如此。

5.变换人称的句子。

“可是你,为什么长在这里”,“你从哪里来?你究竟遭受了什么不幸,以致使你沉入这黑暗的深渊,熬过那漫长的岁月?”等。课文有时用“它”,有时用“你”来称呼地下森林,表达的情感的强弱度有所不同,用“你”表达情感更加强烈,表达对地下森林的敬仰和热爱,对读者更具有感染力。

 

[第二方案]

设计理念:本文语言规范优美,可“读”性强,同时蕴含了作者丰富的感情。因此,无论是朗读,还是赏析和积累,都以学生的活动为主。在朗读中,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学习和欣赏中,丰富词汇量,感悟精美典雅的句子,多角度积累语言。

教学步骤:

(一)朗读课文——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1.配乐朗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读,把文中的精美词句做上记号。

3.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小组内分别读,提请学生注意朗读时要有感情。

4.各小组选一个代表在全班读,然后由学生来评价,老师总结。

5.学生配乐一起朗读。

6.在朗读基础上,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自由赏析——欣赏文中美点。

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角度赏析,对学生的发言以鼓励为主。

(三)多角度积累语言——先按要求从文中找出,再整理、朗读、背诵。

1.大量运用四字短语,如遮天蔽日、浩瀚无垠等。

2.大量运用叠词。其中有三个字的,如黑黝黝、光秃秃等;也有四个字的,如整整齐齐、密密麻麻等。

3.大量运用对称句。如:“它把岩石熔化成沙砾,把峻岭劈成深渊”等。

4.涵义丰富哲理深刻的句子。如:“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总要破坏和毁灭一些什么,但也总有一些顽强的生命,不会屈服,绝大屈服啊!”等。

5.运用修辞,优美典雅的句子。如:“狂风呼啸,气浪灼人,沙石飞腾,岩浆横溢,霎时天昏地暗,山崩地裂,好像到了世界末日……”等。

责编:胡悦

登录 | 注册 我要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验证码?点击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