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字母查找动画片 更多

[初三语文] 那树

设计理念:本文是台湾散文的名作,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高度的艺术性。充分挖掘课文各方面的资源,既把课文当作语文材料,又把它当作认识自然、透视人与自然关系的教科书。在朗读的基础上,从多方面去领悟课文的价值,如思想价值、情感价值、审美价值、文学艺术价值、语言文字价值……

教学步骤:

(一)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导入:大家还记得台湾作家张哓风写的《行道树》吗?那篇文章高度赞美了行道树无私的奉献精神。树是人类的朋友,它给人们带来了浓浓的绿荫,带来了心灵的安慰。但在疾速奔驰的人类文明的车轮碾压下,它倒下了。人类在发展现代文明的同时,该如何对待自然呢?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关注另一位台湾作家王鼎钧笔下的一棵树的命运,看看“那树”会给我们留下怎样的思考。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

倒坍(tān)   虬(qiú)须    佝偻(gōu lóu)  引颈(jǐng)受戮(lù)

屹(yì)立    踝(huái)骨   周道如砥(dī)   默契(qì)    

3.学生举手表演朗读,并请学生评价朗读的情况。

通过评价明确:朗读时注意把握感情分寸。本文思想深刻,感情不太张露,因此朗读时感情不宜过于强烈、奔放,但是要深沉,有力度,有余味。

4.根据文章内容,以“那是一棵            的树”的形式说一句话,谈谈“那树”的品质,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例如:

1)那是一棵无私奉献、忍辱负重的树。

2)那是一棵绿着生,生为人类、生为大地而最终绿着死的树。

3)那是一棵很久以来一直默默奉献,最后毫无怨言地引颈受戮的树。

4)那是一棵胸怀豁达、善良、默默无闻、坚韧顽强、非常可怜的树。

    ……

 (二)默读课文,理清思路。

1.学生默读课文,划分文章结构层次,并什么理由。

    2.四人一组,讨论交流。

    明确:全文大致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篇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描写早期的大树。写了大树的形象、经历和对人类“友善”的情况。

    第二部分(从“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到“在星空下仰望上帝”),描写近期的大树,写大树妨碍了道路发展引起人们的议沦,使人们质疑其存在的必要性。

第三部分(从“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到结尾),描写现时的大树,作者对大树的最终命运作了关键性的描述,并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划分理由:

写大树的早期、近期和现时的情况,都有较为明显的浯言标志。如第6段开头有一“但是”转折,表明另一种相反的情况将要讲述,由早期的大树自然过渡到近期的大树。如第9段开头说“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表明将要讲述某一具体事件,由写近期的大树自然地过渡到写现时的大树。梳理文章思路时,要充分借助这些语言标志,方可快速理清全文思路,整体把握文章。

    3.本文在写作顺序上有什么特点?讨论回答。

明确:本文按大树生命经历的顺序叙事,越是久远的叙述得越简略,越是近期的叙述得越详细。

(三)析读课文,体会感情,把握主旨。

1.文中的树是一棵什么样的老树,它具有怎样的价值和品格,最后遭遇怎样的命运?

(学生分三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部分,讨论、分析、概括树的特征)

第一部分:概括地说写了三方面的内容。大树有奇特的容貌:它老态、佝偻,但坚固稳定,繁密茂盛;有霉黑潮湿的皮层。有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树身像生铁铸就。大树生长在特殊环境中:站立在泥泞的马路边,周围有几处老式平房,一片破败、荒凉景象。大树对人类大有功德:面香,成为人们心理的慰藉;炎热的夏,送来阴凉和清静;朦胧的夜晚,送给情人温馨的感觉;它扩张着荫庇的面积,为人类带来更多的福利。总是,大树为世间珍奇之物,是人类的守护神。

    第二部分:大树的生存受到了威胁,淹没在滚滚黄尘里和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即便如此,大树依然奉献着生命的绿色,酝酿着诗意,表现了大树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忍辱负重、胸怀豁达的本性。

    第三部分,那树无端被判刑、被杀戮、被消灭。惨不忍睹,悲壮异常,像勇士被迫离开疆场,哀怨、无奈而又刚烈。

教师总结:那树经久屹立,目睹着大地的沧海桑田,给人以邈远的历史感;它在大自然的灾祸面前“毫发”未损,似是古老而茂盛的生命旗帜:它绿化大地,荫庇人类,只愿给予,从不索取,无私地奉献,表现了高尚的品格;它身遭逆境。却不放弃绿的愿望,表现了豁达宽容的胸怀;它在自己面临杀戮时自己也要保护自己体内的蚂蚁国民,让其安全撤离,表现一种爱心。

2.作者和交通专家对那树表现出截然相反的态度,你怎么看呢?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两个对比:一是那树具有高尚的品格,对人类有着重大的贡献,可遭遇悲惨的命运;一是作者对那树怀有深情,认定大树的价值和品格,可是交通专家却认为有害无益。

3.作者描述老树的形象时,融注了浓浓的情感。揣摩在“绿着生”“绿着死”两个生命阶段的描摹过程中,表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绿着生”——那树古老、神奇、多情、忠诚,作者对树怀有满腔的热爱和崇敬之情,树的生存受到威胁,但它“绿得更深沉”“依然绿着”“照旧绿”“绿得很”“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平淡的言词背后,涌动着汹涌的激情。

    “绿着死”——“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树遭杀戮。惨不忍睹,作者心中的痛苦、悲哀、愤激之情溢于言表。

 4.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    (这与那树“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展它的根须形成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什么态度?)

明确:“一里一里铺过来”“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其来甚速,而“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展)”,其行极缓,两相对照。自然界生命的生长极为迟缓,而人类文明的发展极为迅速,自然界各物种在人类的破坏性开发面前,显得极其脆弱,是一种严重的不对称。这一段话暗示古树的悲惨命运。

5.文章主旨是什么?

明确:大树的命运引发了他深重的思考和感慨,作者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四) 品读课文,赏析美点。

1.赏析用得准确、形象的词:具体内容略。

2.赏析蕴涵丰富的精美句子:具体内容略。

3.修辞美:拟人修辞格的运用,笔触细腻,感情凝重。文章从自然的生存到有情的生命,从生动的描摹到刻意的比拟。最后赋予“那树”以真实的性灵,让真实的性灵敲击读者的良知。在作者笔下,活着的树赋予人生存,更赋予人美好;被杀戮的树显出几许哀叹、无奈而又悲壮。如果造化有知。那树将会怎样向人们诉说呢?

4.情节美:情节富有奇幻色彩。作者细致地描写“蚂蚁国”里的事情,它们来参加树的葬礼。物犹如此,人作何感?动植物世界有友爱,而人类有时竟如此无情,值得我们深思。

(注意:赏析难度相对较大,对学生的回答要进行充分的肯定,以鼓励表扬为主)

(五) 联系实际,对照反思

    关注你身边的环境,关注你身边的绿色。在你生活的周围,是否有过与课文类似的现象呢?请以“绿色”为话题,说一段话。

 

[第二方案]

设计理念:用“这是一棵怎样的树?”进行提问的方式,组织学生粗读——细读——精读,由浅入深地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步骤:

(一)粗读——理清文章的思路章法。

以略读或者浏览的形式,让学生迅速阅读全文,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引导学生抓关键句子,把握文章的脉络。如:

“那棵树立在那条路边上已经很久很久了”、“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别的东西延伸得更快……”、“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以六十英里的速度,对准树干撞去”。

抓住了以上三个句子,文章的层次就很清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就一目了然:第一部分描写早期的大树;第二部分描写近期的大树;第三部分描写现时的大树。

(二)细读——把握“那树”的形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把握:

1.那树的奇特容貌:一是粗看时的容貌,一是细看时的容貌;

2.那树生活的特殊环境;

3.那树对人类的功德以及它的价值和品格。

(三)精读——领悟文章的主旨及作者感情。

1.找出描写工人砍伐那树的语句,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想象一下蚂蚁和那树告别时,它们会互相倾诉些什么?

3.作者借写老树的命运,想要表达什么主题?

    明确:大树的命运引发了他深重的思考和感慨,作者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四)赏读——欣赏文本优美的语言。

学生自由选取文段中精彩的地方进行赏析。可以是用得准确生动的字词,可以是优美典雅的句子,可以是蕴涵丰厚的段落,还可以是修辞方面的,也可以是表情达意方面的。总之,无论从什么角度,落脚点在语言上即可。

责编:胡悦

登录 | 注册 我要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验证码?点击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