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字母查找动画片 更多

[初二语文]《短文两篇》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28日 16:47 | 来源:

     【教学设计A】诵读欣赏课
  〔创意说明〕《陋室铭》和《爱莲说》都是音韵和谐、蕴藉凝练的千古 美文,在琅琅书声中与大哲思想相亲,在琅琅书声中领悟字里行间的深长情味,在琅琅书声中记诵积累内化为自身的修养,是学习的别一种美丽境界。
  〔教学步骤〕
  一、通读
  1. 学生试读全文,扫除文字障碍。
  读准下列字音: 蕃(fán)  淤(yū) 泥 洗濯(zhuó)  清涟(lián)  亵(xiè) 玩 鲜(xiǎn) 有闻
  2. 自由读课文,力争读得通顺。
  二、译读
  1. 借助课下注释,翻译全文。
  2. 全班交流,质疑问难。
  三、赏读
  1. 听———观看荷花音像资料,听范读“予独爱莲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 比———一部中国文学史随处可见莲的芳踪,千百年来文人墨客们赞叹莲的袅娜,称许它的清纯,仰慕它的高洁,借它抒发思念,传递祝福..将下列写莲的句子和文中写莲的句子作一比较,说说写作的角度有何不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杜甫
  明确:在周敦颐眼中,莲是君子的化身,所以他不赞“映日莲花”的美艳,不叙“采莲南塘秋”的盛况,不绘“点溪荷叶”的可爱,而是紧紧围绕“君子”二字来极力描写。为表现莲的君子之风,他写莲生长于淤泥之中但洁白无瑕, 写莲茎“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莲香清清淡淡,沁人心脾。
  3. 说———说说周敦颐在莲身上所比赋的“君子之德”。
  明确:莲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恰如君子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犹如君子方正质朴的优雅风度,“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正是君子庄重的仪表。这种“托物言志”的写法让那些写莲的生物性的句子有了深厚的情味,也让莲从此赢得了“花中君子”的美名。
  4. 读———自由地有感情地读“予独爱..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明确:周敦颐“爱莲”不仅是喜爱,更是敬爱、敬慕,朗读时要以声传情。
  5. 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独”字怎么理解?
  点拨:“独”是与众不同,与陶渊明的“隐”不同,与世人的追名逐利也不同,一个“独”字表明了周敦颐在浊世中洁身自好坚守节操的人生态度,传达着对趋附权贵、追名逐利世风的鄙弃。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正是为了衬托自己既不同于陶氏的避隐于世,也不同于世人的随波逐流, 是积极入世、卓然“独”立、“和而不同”的君子。
  四、背读
  五、评点助读《陋室铭》
  1. 朗读课文, 读顺畅, 读懂文意。
  2. 下发评点材料,读懂文章内涵。(评点材料略)
  3. 朗读,学习本文语言:骈句和押韵。
  4. 交流自己的座右铭,并试着用骈句改写。
  【教学设计B】比读课
  〔创意说明〕两篇短文均是名篇,含蓄凝练,情味隽永。在学生掌握课文内容之后将两篇文章比较着读,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使教学线索单纯,使课堂容量增加,使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得到锻炼,同时这种设计本身也是一种学法指导。
  〔教学步骤〕
  一、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二、比较阅读两篇短文。
  1. 由学生自己发现两篇短文的不同点,教师点拨,明确两文各自的特点。
  2. 重点分析相同点。
(1) 托物言志的写法。
  (2) 衬托手法的运用。
  (3) 理想人格的追求。
  儒家哲学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对逆境中的刘禹锡和终身不达的周敦颐来说,自我的心灵完善就成为他们人生的意义,成为他们人生的全部追求,因此两篇文章虽题材不同,但都表现了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三、诵读两文,背诵两文。
  【教学设计C】扩读课
  〔创意说明〕刘禹锡身居陋室抚琴而歌“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周敦颐卓然而立高声赞曰“莲,花之君子者也”。“君子”是千百年来儒家的文化追求,那么,具有哪些品行可以称之为君子? 让学生以课文为出发点,作一次扩展阅读,做一篇小小的《儒家君子论》。
  〔教学步骤〕
  一、“说文解字”学课文。
  二、“析物明志”话理想。
  学生自由发言,分析课文所说“君子”具备的品格:安贫乐道,在贫困的生活中不改变自己的节操,以充实的精神生活和心灵的自由为快乐;洁身自好,不流俗,不媚世;言行纯正,庄重严肃。
  三、“引经据典”论君子。
  学生根据自己积累的材料说说自己对君子的理解。
  如志存高远、重义轻利、正大光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知书达礼、为民请命、谦虚谨慎、杀身成仁等等,要强调结合材料谈。
  四、“抚古思今”说启迪。
  【资料整合平台】
  1. 气出来的《陋室铭》
  李宣奇
  唐代诗人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贞元九年进士,官至太子宾客检校礼部尚书。因他参加过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的权贵宠臣,被贬至安徽省和州当通判。
  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是,和州策知县是个见利而为的小人,目光势利,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自无好处,便多方刁难。先是安排刘禹锡住在县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见房子面对大江,不但没有埋怨,反而很高兴,特撰写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他这个举动气坏了策知县,又令衙内书吏将刘禹锡的住房由城南门调到城北门,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这一间半房子位于德胜河边,附近还有一排排杨柳树,自是别有一番风趣。刘禹锡见了这个环境,也没有计较,依然安心住下,读书作文。并因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
贴在新居: 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策知县见他自是悠然自得,又把刘禹锡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他便想这狗官实在欺人太甚了,遂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一文,并请人刻于石头上,立在门前。
  人间沧桑,策知县早已化作黄土一扌不,而刘禹锡所作的《陋室铭》一文,却是光照历史,流传千古,至今仍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摘自www. 9s9s. com 中国人物)
  2. 苏涵《“陋室”之“德”的精神底蕴》(《语文教学通讯》2003 年第6期)
  3. 陈伯君《修身,中国文化的人生价值取向》(北方网《风雅艺轩》)

责编:胡悦

登录 | 注册 我要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验证码?点击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