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字母查找动画片 更多

[初二语文]《奇妙的克隆》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28日 15:52 | 来源:

          【教学设计A】辩论平台
        [创意说明]“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科技越发展,对社会的渗透越广泛深入,就越有可能引起许多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怎样认识科学这把双刃剑? 通过演讲辩论的形式,给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不仅让学生了解克隆的知识,也是对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一次检阅和冲击。
        [教学步骤]
        一、探究“什么是克隆”。
        1. 展示查找的资料。
        自然界中哪些动、植物先天就具有克隆的本领?
        (出示实物、图片:秋海棠落叶生根、富贵竹插枝即活、各种水果的嫁接、水螅除夏初和秋末外通常进行无性生殖等)
        2. 明确什么是克隆。
        ①找出上述天生具有克隆本领的动植物的共同点,用自己的话说说克隆是什么。
        明确:不是由生殖细胞结合产生的后代。
        ②齐读课文的第一部分,找出文中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无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的语句。
        3. 讲解说明方法。
        在介绍“克隆是什么”时,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教师小结:任何说明方法都是为说明事物特征服务的。“克隆”属于前沿科学知识,对一般人而言生僻难懂。作者通过列举大家熟悉的事例,再加以细致地解释,最后用简洁、准确、概括的语言定义它,使它的特征清晰、明了地展示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知道了“克隆是什么”。
        二、追溯“克隆的科研成果”。
        1. 分组自学(自学“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和“克隆绵羊‘多利’”两部分) 。
        自学要求:
        (1) 将文中的说明内容、说明方法等知识依照一定的顺序设计成表格,反映“克隆的科研成果”;
        (2) 各组派一名代表作简单的解说。
        (3) 提出需要和大家讨论的问题。
        2. 组织学生讨论说明的顺序。
        “克隆鲫鱼出世前后”一节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为什么不以时间的先后来写呢? 文中这种安排有什么好处?
        明确:是按照生物顺序来安排的。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符合人们认知的规律。再说,无性繁殖属于低级繁殖。动、植物越进化、越高级,就越难以进行无性繁殖。这一顺序说明克隆技术在不断发展。
        3. 教师从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方面进行小结。
        三、讨论:克隆技术造福人类! ?
        1. 阅读思考。
        课文最后一部分的小标题是“克隆技术造福人类”。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这部分内容,思考文题是否恰当。同时出示一份关于“克隆人”的一则消息:“‘克隆人’已成功? 美公司重大技术突破令人不安。”书上也说“科学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下面,我们就请持不同意见的双方围绕“克隆技术造福人类! ?”的辩题展开讨论。
        2. 组织辩论。
        辩论的要求:
        (1) 观点鲜明,论据充足;
        (2) 语言清晰、流畅,声音洪亮;
        (3) 驳斥对方观点时既要有“理”,又要有“礼”。
        3. 教师小结。
        四、课后整理。
        【教学设计B】话题式教学
        [创意说明]围绕一个主题开展活动,培养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查阅资料的习惯,培养学生对搜集来的信息进行筛选、提炼、整合的能力,拓宽学生的阅读面,让学生从多个方面了解克隆技术,增强科学意识。
        [教学步骤]
        一、活动动员,交代主题———走近克隆。
        二、活动准备:
        布置活动内容:利用图书馆、网络查阅有关克隆的资料,对照课文,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某一方面编写一则关于克隆的材料,自由拟题。
        拟题参考:
        《克隆简介》———介绍克隆的基本情况,如什么是克隆、克隆的研究现状及运用等。
        《克隆技术大事记》———介绍克隆技术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及有影响有意义的光辉时刻。
        《克隆,真奇妙》———意在突出克隆科学开创新天地,带给人们新体验以及给人类带来的极大好处。
        《克隆人,喜? 悲?》———阐述观点,展现个性。
        《我成为了克隆科学家》———发挥想象,预测克隆技术的发展方向及前途。
        三、课中活动:
        1. 根据材料内容,将学生分成五组,每小组选一位组长,组织小组内交流。
        2. 每小组推选一至二位同学上台宣读自己编写的关于克隆的材料,并告知材料来源。其他同学认真听,做好发言记载,准备评议。
        3. 全班评议,从材料的丰富性、内容的科学性、语言的文学性和思想的创新性等方面评议,评出最佳创意奖、最佳作品奖、最佳态度奖。
        【教学设计C】突出文体特征
        [创意说明]每一种文体必然有鲜明而突出的特点。抓住文体特点来进行教学,既让学生很快掌握文体的特点,又方便学生头脑清晰地梳理各种知识。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能很快地掌握阅读这种文体最基本的知识,培养阅读能力,是一种极有实效的教学方法。
        一、教师传授关于说明文的基本知识
        二、学习新课
        (一) 找出说明对象。
        1. 要求以最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做到注意力集中,不出声,不回视,争取2 分钟内读完。说说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并用语句概括文章的基本内容。
        2. 要求四人为一组,自学“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和“克隆绵羊‘多利’”两部分,根据课文内容写一份“克隆技术大事记”。
        学生讨论、交流(各组派一名代表作简单的解说;提出需要和大家讨论的问题) 。
        (二) 梳理说明顺序。
        1. 组织学生讨论说明的顺序。
        2. 文章的第一部分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 体会作者采用这种说明顺序的用意。
        3.“克隆鲫鱼出世前后”一节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为什么不以时间的先后来写呢? 文中这种安排有什么好处?
        明确:是按照生物顺序来安排的。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符合人们认知的规律。再说,无性繁殖属于低级繁殖。动、植物越进化越高级,就越难以进行无性繁殖。这一顺序说明克隆技术在不断发展。
        (三) 归纳说明方法。
        三、拓展学习
        借助生物书, 了解某一动、植物,按照一定的顺序,选用适当的说明方法,介绍它的特征及生长过程。
        【资料整合平台】
        ○关于“克隆人”的一则消息。
        (见http :/ / www. sina. com. cn 2002 年1 月3 日)
        ○克隆技术大事记
        1938 年:德国科学家首次提出克隆设想。
        1952 年:科学家开始用青蛙进行克隆实验。
        1970 年:克隆青蛙实验取得突破,青蛙卵发育成了蝌蚪,但是在开始进食以后死亡。
        1981 年:科学家进行克隆鼠实验,据称用鼠胚胎细胞培育出了正常的鼠。
        1984 年:第一只胚胎克隆羊诞生。
        1997 年2 月24 日:英国罗斯林研究所宣布克隆羊培育成功。科学家用取自一只6 岁成年羊的乳腺细胞培育成功一只克隆羊。
        1998 年2 月23 日: 英国PPL医疗公司宣布,该公司克隆出一头牛犊“杰弗逊先生”。
        1998 年7 月5 日:日本科学家宣布,他们利用成年动物体细胞克隆的两头牛犊诞生。
        1998 年7 月22 日:科学家采用一种新克隆技术,用成年鼠的体细胞成功地培育出了第三代共50 多只克隆鼠,这是人类第一次用克隆动物克隆出克隆动物。
        1999 年5 月31 日:美国夏威夷大学的科学家,利用成年体细胞克隆出第一只雄性老鼠。
        1999 年6 月17 日:以美籍华人科学家杨向中为首的研究小组利用一头13 岁高龄的母牛耳朵上取出的细胞克隆出小牛。
        2000 年1 月3 日:美籍著名华人杨向东,用体外长期培养后的公牛耳皮细胞成功克隆出6 头牛犊。
        2000 年1 月:美国科学家宣布克隆猴成功,这只恒河猴被命名为“泰特拉”。
        2000 年3 月14 日:曾参与克隆小羊“多利”的英国PPL 公司宣布,他们成功培育出5 头克隆猪。(摘自新华网)

责编:胡悦

登录 | 注册 我要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验证码?点击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