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艺术作品能培养我们的感知力和领悟力吗?
我们是否应该为获得幸福而穷尽一切手段?
我们能否对真理漠不关心?
这些看上去大人都不一定能给出答案的问题,法国的一位图画书作家却想让小孩给出答案。他试图教孩子从“圆洞”中找到“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的终极高考答案。
未知的自我
文/徐白虹 儿童插画师
《之前呢?》是一本颇不寻常、风格鲜明的图画书。没有一般儿童题材的稚气与日常,没有童话故事的奇幻与想象,而是直指最简单却具有哲学意味的终极命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在持续的一问一答中,回溯之流缓缓漾开,看似随意却极具思辨性,从现实到超越、从旁观到内省,经历了“多重考验”,终于依稀遥望到故乡的轮廓。文字诗意而富有哲理、画风简单却精练有型,简约主义的大风格统领全书,而独到的圆洞设计又极为醒目、蕴含深意。
文字作者查理•库蒂尔是法国知名歌手、作曲家与摄影家,在艺术上的多重身份给予他丰富而敏锐的情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生活是情感之源,身为犹太裔的他对于自身民族多舛的命运以及久远的历史有着颇深的感受,而这历史源头与宗教紧紧相连,也在本书的后半段以传说的形式表现出来,将“我从哪里来”这一主题从已知的历史记载升华到未知的神创世界,奇迹般的上帝之手将“我”推进无垠宇宙之中。
文中一问一答的形式很容易引导读者,看似简单,其实是一种极见功力的行文方式。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却将所有的真实都藏于流水账一般的记忆流中。全书31个跨页:前5个跨页里,主人公置身于城市之中,看着匆匆人群陷入沉思;之后22个跨页进入问答形式,从自己到父母、祖先,直至生命源头,主人公一直在回溯追想;最后4个跨页的场景又回到主人公身上,他转而向众人发问。问答形式基本贯穿整本书,并让这本书拥有了独特的魅力:
每一个问答场景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故事,所以读者可以做新的解读和延伸:“打翻麦片”那个画面可以扩展成一个有趣的生活场景;到了“我住在另一个国家,我认识的是另一些人……”时,家长可以和孩子聊聊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应许之地”那一页,更是有着极丰富的故事可以展开。这本书如同一个故事串,我们的思维可以随之无限延伸,这种开放式的叙事方式让一本书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问答形式让故事更易带给孩子时空想象与逻辑思索。在短短几十页中,从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追溯述说到开天辟地的生命起源,跨越幅度极大。这样的时空转换可以带给孩子丰富的想象空间,让他们在不同的地域场景和历史事件中自由穿梭,思维也变得具有跳跃性。同时,内在逻辑依然存在。主人公一路追溯,一路回顾,一部犹太民族坎坷却顽强的生存史在极简的线条画中暗暗浮现,读者在不自觉中竟望见了历史的那一头。再来看看图画风格。
画家塞吉•布罗什是法国知名插画家,在艺术领域颇有建树。整个画面展现出简约风格,线条简练、设色淡雅,很有西方传统幽默画大师,比如索尔·斯坦伯格那一代画家的特点。什么是简约风格呢?就是绘画语言削减至仅仅是线条与形的关系,没有满屏繁杂的描画,没有传统作品中无法忽略的结构与明暗,作者着力创造的是一个宁静致远、能自由呼吸的空间。所以我们能看到画面中有大量的留白,具体而微的生活场景全部被忽略,只剩下抽象的“空气与线条”。
其实这种简约风格与本书探寻自我的主题是非常相配的。当画面回到一种极简约的状态时,人所能感知的就只剩纯粹的视觉感官与内在的生命体验了,这时可以审视生命,看见本原。这是一个删去、净化、反思的创作过程,同时也引导读者进入作者构想的意境之中,在看似轻松的笔触之下感受到更多的自由,可谓“言简而意深,一语胜人千百”。
而圆洞设计的加入更是本书的超级亮点所在。这种非标准化设计在儿童图画书中因为创意、制作工艺和成本等原因不是特别多。正是因为稀有,对于读者,本书具有非常强的视觉冲击力和记忆点。在现代平面设计领域中,异形设计是对标准化、理性化设计中感性成分的补充。在本书中,它不仅制造了趣味,让孩子在翻阅时发现多元的阅读意义,而且在主题表现方面,成为了贯穿始终的、需要去探索的、未知的生命本原。无数次,我们望着这个未知、梦着这个未知、思索着这个未知、孕育着这个未知……最终,我们奔向未知、看见未知、回归未知。它是象征性的,却又是真实存在的,像隧道或是无底洞,明明可以望见终点却要一页页地去翻阅、去翻越。
这的确是一本具有独特艺术气质的图画书,在童趣而幽默的外貌之下有其深沉之处,表达简洁却直指人心。读者会回想起生命中的种种:不可逃脱的日常,必须要去面对的命运。未知的自我,未知的轮廓,其中本原是什么?没有唯一答案,只有你们才能定义。
之前呢?
[法] 查理·库蒂尔/著
[法] 塞吉·布罗什/绘
周仕敏/译
“之前呢?我从哪儿来?再之前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就算绕上地球三圈,可能都不够长。然而必须回答,如果你要给予生命最基本的敬重与理解,要寻回不知何时失落的最初的样式。
隐藏在城市森林中的“我”,看着街上来来往往的人群,便不断地问自己:“他们要去哪里?他们又是从哪儿来的?”而“我”之前又在哪里呢?每一个事物都有来源,而且答案永无止境。这个代表“我们”的“我”不断地回溯、探寻、思索,给人们呈现了个人的经历是如何与全人类的历史联系在一起的。
极具创意的洞洞与诗意简约的文字相互配合,让孩子在触觉和视觉的双重感知下,了解万物的起源,洞悉生命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