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种植活动是一个连续的、充满变化的操作过程,它包括播种、管理、记录等一系列综合探究活动,是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的一个良好平台。
幼儿的科学素质,包括科学意识、热爱科学的情感、科学的态度和学习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综合品质等。“做中学”强调在活动中引导幼儿动手动脑,亲自实践,让幼儿充分体验科学探究和发现,从而发展幼儿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种植活动能让幼儿动手又动脑,种植园地就是幼儿身边的“科学院”。我们开辟了700多平方米的楼顶种植园,聘请了农业博士做顾问,把幼儿熟悉的植物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引导幼儿通过对身边植物的生长过程、生长规律进行主动探究,从而形成科学情感和态度,掌握相关的科学知识和方法,获得有关周围物质世界及其关系的科学经验。
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种植活动是一个连续的、充满变化的操作过程,它包括播种、管理、记录等一系列综合探究活动,是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的一个良好平台。我园在开展“我与植物共同成长”的教研活动中发现,幼儿对每日所吃的各种蔬菜、水果的来源很感兴趣,关心它们是在哪里生长的、怎样生长的。因此,我们开展了“种子的畅想”系列种植活动。
在“猜种子”活动中,教师让孩子们猜想后去验证。孩子们给种子做了1号、2号、3号标签,播种后,每天都去看,种子发芽了吗?发芽后会是什么样子?他们对种子充满了期待和遐想。渐渐地,他们有了最初的发现:三个品种的种子发芽后长出的叶子都一样。随后,孩子们有了第一次争论,一个观点是这些种子都是同一个品种的,另一个观点是不一定属于同一个品种,再等等看。
随着这些植物不断长大,孩子们发现,它们变得不一样了,叶子开始有了变化。这是为什么呢?孩子们的探究欲望愈发浓烈,通过查阅资料和向农业博士请教,他们找到了答案:种子刚发芽长出的叶子叫子叶,子叶长得都一样,但是因为它们不是一个品种,所以长到真叶的时候就开始变得不一样了。
通过种植活动,不仅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更让他们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孩子们变得更加喜欢提问题,每天都喜欢去观察他们种的植物,看看有了什么变化,甚至回家要求父母在阳台用花盆种蔬菜,每天在家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提出更多的为什么。有的幼儿发现叶子上的昆虫,从一开始的兴奋到最后认识到害虫与益虫对植物的影响等,这个经历增强了他们对昆虫世界的探索欲望。
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
探究能力包括观察力、分析比较能力和学会运用各种不同的记录方式等。在种植活动中,幼儿的探究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如:在中班的生成活动“百香果和西红柿”中,有一个班种的是西红柿,一天,他们在种植园发现,另一个班的百香果结果了,但他们以为是西红柿,就跟老师说:“老师,他们班的西红柿结果了,我们班的怎么还没结果呢?”教师看了以后,没有立即给出答案,而是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
接下来,孩子们通过比较叶子、根茎、果实,将整个探究过程记录下来,最后得出结论:它们不是同一个品种,因为叶子不同、根茎不同,果实最初时有相同之处,都是绿色圆形的,大小差不多,但也有不同之处,成熟后,西红柿的果实由萼片包着,而百香果的果实,萼片就脱落了。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的观察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学会了比较、分析,和父母上网查阅资料的过程,学会了用图画、符号等方式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又如:有一个班的孩子种的南瓜,开了很多花,但是没有一朵花是结果的。为此,他们进行了探究,寻找原因,最后发现,原来他们种的南瓜居然全部开的是雌花,没有雄花,不能授粉,所以就不能结果。
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种植活动中,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发现,在感受植物科学奥妙的同时,动手操作能力也随之有了较大提高。如:幼儿刚开始学习拿小铲子松土时,动作笨拙,往往是挑起少量泥土后往上抛,不会掌握力度,无法达到松土的目的。在经过多次操作实践后,幼儿拿铲子的动作越来越自如,学会先将铲子用力插入泥土,当手的力量不够时,会通过脚踩的方式把铲子插入泥土中,达到一定深度后,再慢慢把铲柄往下压,将铲出的泥土倒出,接着用铲子垂直插几下,达到松土的目的。
又如:在拔草或者间苗活动中,孩子们刚开始时总是将草或蔬菜上半部分折断,没有能连根拔起,在尝试多次和观察教师的操作后,他们学会了先捏住植物靠近泥土的部位,稍微左右摇晃一下,让根部松动后再慢慢拔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慢慢体会如何掌控力度,完成拔草工作,操作能力随之提高。(作者系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第四幼儿园园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