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 > 青少台 > 首页

为什么课本中不宜删去经典诗文

发布时间: 2014年09月19日 15:56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 中国教育报 | 手机看新闻

青少栏目 >> 点击看直播


壁纸推荐
游戏推荐

原标题:

■孙双金

    2014年新学期开学,某市小学一年级新课本中删去了8首古诗。专家称是为了减轻小学生的学业负担。此新闻一经报道,舆论哗然。

    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赴北师大看望师生,翻看全国课程教材。他表示,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很悲哀。总书记高屋建瓴,态度鲜明,认为此举是“去中国化”,切中了问题的要害。

    从语言学习的规律上看,课本中也不宜删去古代经典诗文。

    诗教是中国传统教育的精华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诗歌养育了中华文明,诗歌浸润了华夏儿女。从《诗经》到《楚辞》;从《古诗十九首》到唐诗、宋词、元曲……诗歌那美妙的语言教化了多少莘莘学子。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认为诗歌的功能就是能陶冶情操,抒发情怀,追求真善美;就是引导人向善向上,服务社会,报效国家;就是增长知识,亲近自然,与万物和谐共生。

    诗的教化是中华民族深入骨髓的文化传统。无论是屈原孑然独立的家国之情,曹操横槊起舞的英雄情怀,还是李白挥剑把酒的潇洒慷慨,杜甫厚重深沉的杜鹃啼血,苏轼大气磅礴的人生诉求,即使是李后主、柳永、温庭筠的儿女情长、浅斟低唱,都深深打上时代的烙印。

    “温柔敦厚,诗教也。”正是教育人们以正直、朴素、温和、不极端的方式来处理国与国、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以达到整个社会的兴旺和谐。

    诗教符合汉语言习得规律

    汉语的发展是从单音节词走向双音节词、多音节词,然后走向词组、短句、长句的过程。中国的诗歌也是从三言走向四言、走向五言、七言,逐步走向长短句的过程。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从词到句,从短句到长句的过程。因此,学习语言起步阶段从诗歌开始,从最精炼的语言开始,从最美好的语言开始,是符合语言学习规律的。

    语言习得的规律可概括如下:

    语言模仿的规律。语言学习起步阶段,首先要从短句开始,这样便于记忆,容易内化为自己的语感。其次,应该模仿最好的语言。诗歌是最精炼最优美的语言,便于吟诵,学诗是学习汉语最好的选择。

    语言积累的规律。汉语学习重感悟,重诵读,重积累,遵循聚沙成塔、厚积薄发的原则。没有一定数量经典诗文的积淀,难以提高语言修养。

    语言运用的规律。语言运用贵在多说多写,就像古语说的熟能生巧。在反复运用中达到熟能出新,熟能出彩的境界。

    诗教符合儿童大脑发展规律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13岁之前是人的记忆力的黄金时期。少年之记,如石上之刻;青年之记,如木上之刻;老年之记,如沙上之刻。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在《论教育》一文中说:“相比之下,记忆力在青少年时期是至为旺盛和坚韧的……把每一学科知识最基本和最关键的东西传授给孩子,而其他的一概免去,就成为至为重要的事情。”

    过去的老师怎么教语文呢?梁实秋在《岂有文章惊海内》中说:“我在学校上国文课,老师要我们读古文,大部分选自《古文观止》、《古文释义》,讲解之后要我们背诵默写,这教学法好像很笨,但无形中使我们认识了中文文法的要义,体会摅词练句的奥妙。”朱自清先生也谈到背诵的重要性:“诗是精粹的语言,有它独特表现方式。学习这些方式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综合,背诵便是这种综合的方法。”

    “课本”是教学之本,它代表了国家意志,代表了国家的主流价值观。一篇文章一旦收入课本,影响力就难以估量,就会影响一代甚至几代人的文化记忆。课本一旦删去古诗文,也就是删去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删去了中国文化的基因,删去了中国文化得以代代传承的命脉。(作者系江苏省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校长)

channelId 1 1 1

搜索更多 中学 小学 的新闻

860010-1122060100
1 1 1